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温州有支老兵山地救援队 义务参加户外救援行动
只要抓住一条蔓藤,他们就能借力攀上岩壁;他们能站在数十米的岩壁上,纵身跳入水中;在悬崖峭壁上,他们行动依然矫健。昨天,当几个老兵山地救援队的成员说起一幕幕救援经历时,他们很动容…… 在这支老兵山地救援队里,有不少队员是特种兵退役的。这三年来,老兵山地救援队一直义务投身于各种户外救援行动,在搜救小温事件中,也有他们的身影。 不少队员是退伍特种兵 老兵山地救援队的基地在平阳县鳌江镇,共有35人,分为一线、二线和后勤队员,年龄在20岁到40岁。说起这支队伍的缘起,带头人老兵说,这支队伍最早是支夜跑队,八年前,当地很流行夜跑,他们百来号人就在鳌江镇上开始夜跑锻炼。后来,这支夜跑队变成了户外爱好者俱乐部,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比如攀岩、穿越峡谷。三年前,他们蜕变成了一支热心公益的队伍,致力于野外救援和爱心公益活动。 在这支公益队伍中,队员的背景各不相同,其中不少是退伍军人,比如伞兵特种兵、陆军特种兵,还有商人和医生。他们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比如专门研究无线电的退伍军人就专攻在救援时如何用好GPS。 三年参与十多次大型救援 这三年多来,这支队伍共参与10余次大型救援行动,包括搜救2013年在苍南莒溪大峡谷走失的小温。副队长叶先生说,他们是最后一支撤离现场的搜救队伍,当时搜救条件非常艰苦,晚上就睡在农家,房中还有蜘蛛网和蚊子,连蚊香也没有,只有一台电风扇,还要两个人共用。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坚持了7天的义务搜救。 类似的搜救经历,在他们身上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常说,搜救时危险就在他们身边,他们是一群用生命在搜救的人。正是因为这些危险,他们的家人时常不理解。但他们说,冒险搜救是一份社会责任感。 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有很多。 ◆凭借一片竹林找到出路 带头人老兵说,有一次他去山地救援被困,四周都是山峰完全看不到出路,周围也无人可以帮忙,手上也没有GPS,要找到出路难度很大。但他依旧冷静,在爬上一组山峰的山顶,眺望远处,看到了一大片毛竹林,他就朝竹林方向走去,结果找到了出路。老兵说,虽然竹林离他很远,但他一看就知道那是农民自己种植的竹林,那就说明竹林附近有出路。他还说,如果被困,他们一般会站在高处眺望,只要看到电线杆,朝着这方向走去,就能找到出路,有时他们还可以凭借一条溪流,从流水方向找到出路。 ◆到家后才发现衣裤被烧 去年1月份,鳌江金鸡山和山外山交界处发生山火,情势十分紧急。深夜10点,救援队接到了求救电话,15名队员从被窝里起来,带上各自家伙,有锄头,有扁担,十几分钟火速赶到了救援现场,然后救援队兵分两路灭火,通过在山体边缘挖沟断火,再灭火,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战才扑灭了山火。叶副队长说,当时火势很大,回家之后才发现裤脚和衣袖全被烧着了。 ◆看到蛇不能说“这里有蛇” 去年6月份一个夜间,老兵带着队员去平阳县某峡谷搜救,他们双手沿着狭长的山谷两侧摸索着前进。当老兵走到略为宽敞的地段时,他用手电筒往后照,想要引导后面的队员行进,没想到这一照,他却发现一条二十公分长的蝮蛇盘踞在岩壁上直盯着他,惊得一身冷汗。当下,他不能惊慌,也不能告诉队员这里有蛇,只能引导队员从另一条路上走。叶副队长说,在救援队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能说“这里有蛇”这句话。如果见到蛇,一律不许声张,以免引起全队惊慌,而是要默默承担风险,然后告诉其他队员往另一条路走。 ◆村民获救后送担架表谢意 最近的一次救援行动发生在去年11月份,鳌江镇的一家人出门游玩,在半途中发生险情,一人从高处摔下,不知去向。苍南东海救援队、120急救车都出动力量参与救援,老兵救援队扛着医用担架上山搜寻了七八天找到了受伤被困的失踪者。医用担架在山地救援中不如平地救援方便快捷,获救者家属之后为救援队送上一副价值七八百元的山地救援担架,以示感谢。 “老兵”渴望被更多人认可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老兵救援队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他们没有基地,装备更新、培训等费用,都是各成员凭着对公益事业的热忱自愿出资。他们渴望得到更精良的救援设备,更全面的野外救援知识,更正规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他们也希望被更多人认知,能得到政府的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救援信息,为更多需要他们帮助的人服务。 http://news.66wz.com/system/2015/03/27/104398102.shtml 本文转自:温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