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门关汉长城和敦煌雅丹地貌是这次西行最神秘的景点。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名篇《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边关苍凉可见一斑。为何春风不度?此处西北为罗布泊风口,这里地貌低洼平坦,长年累月西风咆哮,东风到西北高原已强弩之末,又遇祁连山阻挡,所以东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和玉门容易混淆,两者相差几百公里,玉门关在西北,玉门在东南。前者为汉唐通西域北部边关,和南部阳关担负扼守边关重任,后者为驻兵屯粮之地。
九月底季节的玉门关,西风猎猎,一片酷暑,戈壁生烟,一蓬蓬骆驼刺顽强地围绕在玉门古堡,俨然千百年守边护关的卫兵。古堡东侧,一块洼地,远方雪山融化的雪水裹着泥沙最后汇聚在这里,这里盐碱太重,洼地都冒着白色大气泡,被烈阳烤得咕嘟嘟此起彼伏。很显然目前这里的水源不能饮用,汉唐时边关因水源而设置,否则玉门关历史就会改写。
玉门关四五层楼高,边长百米,沐浴着金色的阳光,巍峨矗立在我们的面前,灿烂辉煌。城堡用黄泥夯实,顶部早已坍塌,正面侧面墙壁经千年风雨,风貌依旧。汉唐时节的金戈铁马,威武诗篇,门洞内废墟上摇曳的野草青藤似乎在给我们深情诉说。
汉长城在玉门关附近,古代将士用黄泥红柳碎石粮食层层叠加夯实,起伏逶迤,只不过目前可见只有二三米高,和玉门关明长城相比,略显单薄。
敦煌雅丹地貌也是摄影者的天堂,它地处罗布泊东南角,罗这里常年西风怒吹,吹蚀了湖底泥土,形成姿态万千的“风雕”。孔雀开屏,西海舰队等惟妙惟肖。天蓝地阔夕阳烂漫四处美景。
站在罗布泊上往西北眺望,大漠深处烟雾袅袅。不由得想起科考探险的彭加木余纯顺,为了事业理想两位献出了生命。前人奉献后人受益,怀念两位先驱之情难以言表,唯借漫天的晚霞捎去我们对大漠深处亡灵的缅怀之情吧!
这条线路人烟稀少,旅游观光也显冷清。导游介绍时常可见野骆驼,我们却啥也没看到。因为这里白天酷暑,茫茫戈壁除了少量的骆驼刺,并无绿色植物和水源。谁知晚上九点多,在回敦煌的公路上,我们还真的看到了一只黄羊,大概被车灯照蒙了,在公路上傻傻发呆,好在汽车喇叭把它闹清醒了,一溜烟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敦煌因莫高窟出名,去敦煌最重要的活动应该是参观莫高窟。莫高窟是大型石窟,里面有许多古代的壁画,菩萨和其他人物塑像,是集建筑、壁画塑像于一体,举世无双的艺术宝库。
最早认识敦煌千佛洞除了课本知识外,是七十年代末在电视中看到的甘肃歌舞团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其中飞天女反弹琵琶的造型在那个年代真是吸引了数亿人的眼球,听说《丝路花雨》大型舞蹈在香港演出时,把许多男人整的神魂颠倒。我的感觉敦煌壁画仙女反弹琵琶那种美那般飘逸,那样的神韵就是千古绝唱。至今我没发现哪种艺术塑造的仙女能超过敦煌的,可见古人的审美情趣竟是如此高超和超前。
早上九点左右到千佛洞时,天空如洗,微风徐徐,日月同辉,我们一行真是佛缘不浅。
天工造物,神奇无比。另一个方向看鸣沙山,延绵逶迤至戈壁沙漠,鸣沙山在这里千佛洞这边的形貌就是一派峭壁,面临一条宽阔干涸的河床,河岸古树参天,蓊蓊郁郁。相传于十六国前秦时期,一位德行高尚的和尚路过这里,发现峭壁上佛光闪耀,天空祥云覆盖,便驻足凿窟造佛,开敦煌石窟先河。
那个年代,信奉佛教祈福求寻求庇佑之外,还是一件很高雅很流行的事情,僧人在前面开了头,如是乎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纷纷效仿,他们大把的花费银子请能工巧匠,凿洞绘壁画雕琢菩萨。峭壁松软沙化人像易坍塌,他们就搭木架用泥塑的办法造菩萨。谁的银子多谁请的工匠技艺高超,谁自然就洞窟大洞窟就多、壁画多姿多彩菩萨鲜活生动。我看到的大菩萨高有七八层楼,宽和厚度至少有四十多米,可想而知装这个菩萨的洞窟有多大?随着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地不断地开凿,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到了隋朝,唐朝,敦煌千佛洞处于辉煌无比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文化农耕纺织战争服饰风俗故事宗教无一不融汇在壁画和菩萨中,佛门主持还把经书文献收藏于洞窟之中,形成敦煌艺术宝库,西方人也称敦煌壁画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宋朝以后,丝绸之路的萧条,无休止战乱或统治者喜好不同,敦煌开始衰落,估计很长时间这里无人问津,敦煌的洞窟竟然被当作监狱,我们在西夏时期的一个电影院大小的洞窟里,亲眼目睹了当时俄国俘虏烧火做饭熏黑穹顶和毁坏墙角的证据,据说几百个俄国俘虏在洞窟里生活了若干年。
莫高窟在清乾隆以后受到关注,1900年时,道士王圆箓将部分洞窟改造为道观,进行大规模清扫是意外发现藏经洞,里面全是十一世纪之前的不同汉藏梵等等文字的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信札、账本、史本、状牒等,这以后,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研究这些资料和石窟的敦煌学。
可惜王道士生不逢时,藏经洞的发现和后来对文献的处置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到现在无法评说是非。
应该说王道士刚开始程序是到位的,发现藏经洞后,他首先步行五十里地面见敦煌县令,奉送两卷经文,这位严姓县令不学无术,没有一丝行动。1902年,经王道士禀报,敦煌对金石有研究的新县令汪宗翰率一干人马亲临莫高窟,捎带几卷经文后,丢下一句话:看好藏经洞。以后也无动静。
两次没结果,这王道士着急啊!他挑选了两箱藏经洞的经卷,赶着毛驴,从敦煌往肃州及今天的酒泉,走了八百里路,当时的首长安肃兵备道道台廷栋也是舞文弄墨之徒,心境特高,看了一番得出的结论是不咋地,没有自己的书法好便不理这茬事情。王道士之后又斗胆给西太后密报藏经洞,大清王朝大厦将倾,无人理睬。
王道士心灰意冷,为了生计和传播他的道教,侵略我国的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文物骗子或收买欺骗掠夺,在王道士手上把藏经洞最有价值的经书偷窃走了。
1910,清政府终于有所醒悟,把剩余的经卷运往北京,可是,途径之处,散失被窃屡屡发生。
王道士和藏经洞,如何评说?
看完敦煌千佛洞藏经洞的展览,心情犹如寒冬喝冰水,双腿灌了铅似的挪不动。(2009年11月完稿)
雅丹地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5 9:44: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