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73|回复: 7

[转贴]户外运动手册---值得一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灾难降临时,如果只是一味浪费时间顾影自怜直到身心崩溃,那很容易。所以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才能拯救自己。一位健康者、一个营养良好的人,只要有信心,从生理上讲就一定能承受相当大的灾难。甚至在伤病状况下,性情坚毅者也一定能胜利渡过难关、奇迹般地恢复。良好的训练和丰富的知识会给你带来自信。信心能帮你战胜恐惧、厌倦、绝望和孤独。 <br><br>第一章 户外运动基本需要<br>一、水<br>,,生命离不开水。所有生物都依赖于水,所有的生物也都含有水。没有食物,正常人平均能活三周,但没有水三天也活不了。正常人平均每天耗水2-3升。呼吸、工作强度加大、气温升高和出汗等都会促使人体失去水分。必须不断补充水分以维持正常水分平衡。所以水需要优先考虑。流动的水源是最理想的。为了使水分消耗最低程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br>a 多休息,少运动。<br>b 不要抽烟。<br>c 呆在阴凉场所。如果找不到,可搭一凉棚。<br>d 不要躺在热腾腾的地上。<br>e 不要进食或尽可能少进食。如果身体得不到水分,体液会从要害器官转移以便消化食物,这会加速脱水。脂肪很难消化,需要大量水分。 <br>f 不要饮酒,那样会使器官消耗大量水分。 <br>g 不要谈话--不要用嘴呼吸。<br><br>寻找水源<br>,,寻找水源首选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区,要注意绿色植物的分布带。在干涸河床或沟渠下面很可能会发现泉眼,尤其是沙石地带。在高山地区寻水应沿着岩石裂缝去找。在海岸边,应在最高流水线以上挖坑,尤其是在沙丘地带,很可能会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沉滤淡水,浮在密度较大的海水层上。这层水可能会稍有盐味,但可以饮用。注意:无任何绿色植物在周围环境中生长的池塘或者周围出现动物残骨的地方其水源要保持警惕,水源可能已被化学物质污染。富含矿物之处的水常会是碱性的。池塘里的水要煮沸才能饮用。沙漠地区一些无源头的死湖会逐渐形成盐湖,这是的水只有经过蒸馏才能饮用。 <br>收集雨露<br>,,除了工业化国家中出现的会增加土壤污染的酸雨外,各个地方雨水几乎都能饮用,你所做的不过是收集而已。在日夜温差相当大的地区,会有很多露水。当它凝结在金属体上时,可以揩抹下来或者直接舔吸。你可将干净衣服系在腿上,在湿的植被中穿行,然后可以将水拧出来或者直接吮吸。切记:可以控制少流汗,但不要限定饮水。如果必须限量就小口吸饮。在长时间缺水后,一旦发现水源,千万不可豪饮,开始也应啜饮。大量豪饮猛灌会导致脱水者呕吐。<br>凝结水<br>,,植物根部可从地下吸收水分。挑选健壮、枝叶浓密的嫩枝条,袋口朝上,袋的一角靠下,套一只塑料袋,叶面蒸腾作用会在袋内产生凝结水。 在地面挖一大约宽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中央放一收集皿,在坑上悬一条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内潮湿土壤和空气的温度,蒸发产生水汽。水汽逐渐饱和,与塑料膜接触遇冷凝结成水珠,下滑至收集皿中,这种方法适用于沙漠地区或者日夜温差相当大的地区。在24小时内至少能收集1品脱(55毫升)水。<br>,,蒸馏器皿是救生装置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也可以就地取材。将软管一端插入一只盛满水的密闭容器顶部,另一端插进一封闭的冷却皿中,给盛水的容器加温,水沸腾产生的蒸汽经管子散发到冷却皿中遇冷凝结成洁净水。 冰雪化水熔冰比熔雪容易--只需较少热能,可以更快更多地化出水来:同样的热能,前者能产生双倍的水量。如果只能用雪,应先熔化小块的雪在罐子里,然后逐渐加多,一次性放入大量雪块的弊端在于,底部雪先融化成的水会被上部的雪浸吸,这样会产生中空,不利于进一步传热甚至会把锅烧坏。从雪层的底部取出的雪颗粒结构比表层多,易于产生更多的水。<br>植物中取水<br>,,集水类植物--杯型植物和槲寄生植物叶片呈中空状,经常贮有水。这些植物多寄生在高大乔木枝干上。竹类中空的节间也常存有水,尤其是那些年老的茎杆。摇动它们,如果能听到咕嘟声响,肯定有水。在每一节的顶剖开一&quot;V&quot;型槽口,将竹杆倾斜就可倒出水来。<br>,,藤本植物--直径约为5厘米的粗皮藤本植物也能有效提供水源。但你必须学会判断哪些是贮水植物,有些汁液是有毒的。有毒种类在茎被砍断时会产生浓的乳白色汁液,以后你就会不再去碰它了。如果你直接用嘴去吮吸树汁,有些藤本会造成皮肤痛痒,所以最好是让汁液滴入口中。用容器收集树汁当然更好。应注意选择特别能产汁液的茎,由底部回溯到茎的端处砍一道&quot;V&quot;型的深痕,然后由靠近地面处砍断该茎,站树汁从断口处流出至口中或容器里。记住先在茎的顶端砍一&quot;V&quot;型深痕,而不是先砍底部,那样茎中的树汁会由于毛细管现象而向上运动的。<br>,,根部取水植物--在澳大利亚,水树、沙漠树和血木的根部都靠近地表,很容易挖出来。将树根砍成约30厘米一节,剥去根皮,吮吸汁液,或者直接刮到树根髓部,挤出树汁。<br>,,棕榈类--扁形棕榈、椰子树和夏柏榈都含有糖份的树汁,相当可口。先弯曲花茎至顶端砍断。这份浓稠汁液流出之后,可以在24小时内重新恢复。椰子汁富含水分,但成熟椰子中的果汁有很明显的轻泻功能;饮用会引起腹泻,从而失去更多的水分。<br>,,仙人掌类--仙人掌类植物的果实和茎干都蕴含丰富水分。但并非所有种类的汁液都可安全饮用。西夸茹是生长于亚利桑那的一种巨型多指仙人掌,汁液毒性很强。啤酒仙人掌需要费相当的力气才能切开它那粗糙多刺的外皮。最好的方法是从顶端向下切开,将茎皮剥去,内部切皮片状,取出吮吸。或者将茎髓捣碎,吸取汁液。有些种类的汁液无色无味,有些种则难以下咽。一般来说,高100厘米的筒仙人掌能产一升乳汁液。与通常乳汁植物都有毒不同,这类仙人掌是个例外。<br>动物中取水<br>,,动物的眼眶里贮含水,通过吮吸就可得到。所有鱼类,体内都有可饮的流汁。尤其是大鱼,沿鱼刺延伸,贮有许多新鲜流汁。将鱼解剖并取出内脏,保留脂肪并除去骨架。小心不使鱼体内的流汁流走,你可直接饮用它们。要留心不去吸吮鱼肉部分的浆汁,因为它们富含蛋白,消化时会消耗大量的水分。沙漠动物也可成为流汁的来源。在澳洲西北部地区的旱季里,当地人经常挖开干粘土层,寻找沙漠青蛙。蛙体内贮有水分,可以榨取饮用。<br><br>二、盐<br>,,盐是人体必需品。正常饮食条件下,每天每人需要摄入10克盐。如果排出量大于摄入量,人体就会出麻烦。排汗和撒尿都会带走盐分,所以气候越温暖,盐分损失也就越多。体力劳动会增加耗盐量。<br>,,缺盐的首要症状是肌肉痉挛、头晕目眩、恶心和易于疲惫乏力。补盐方法可以是一品脱水加一小撮盐溶解后饮下。盐片需捣碎后加适量水溶解。不要整片吞服--这样会导致胃部难受,也有损肾脏。<br>,,如果没有盐怎么办?位于海岸边或海上时可从海水中得到充足的盐分--一品脱海水里含大约15毫克的盐。但千万不能直接饮用海水,应先用淡水将它们很好稀释。蒸发海水时可以得到盐块结晶。<br>,,身处内陆,必须解决盐分问题。在牧区,你能找到被牛舐过的盐渍地--不过那时你也抵近文明之境了,不太可能会继续缺盐。所有哺乳动物都需要盐,注意观察它们的行踪可以找到盐。<br>,,有些植物也含盐。在北美洲,最好的是核桃树根;在东南亚,可利用夏柏榈的根。将树根烧烤至所有水分都被蒸发,便会析出黑色的盐晶。 <br>,,如果直接找到盐有困难,可以尝试间接方法。动物血液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随便抛弃,因为它是矿物质元素的有用来源<br><br><br>第二章 应付突发事件<br>一、蛇咬伤<br>,,在参加户外活动、休息或经过蛇类栖息的草丛、石缝、枯木、竹林、溪畔或其他比较阴暗潮湿潮湿处时,如果不慎被蛇咬伤,不要吓得不知所措。<br>,,首先应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通常观察伤口上有两个较大和较深的牙痕,才可判断为毒蛇咬伤。若无牙痕,并在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则为无毒蛇咬伤。只需要对伤口清洗、止血、包扎。若有条件再送医院注射破伤风针即可被毒蛇咬伤的主要症状为:如是出血性蛇毒:伤口灼痛、局部肿胀并扩散,伤口周围有紫斑、淤斑、起水泡,有浆状血由伤口渗出,皮肤或者、皮下组织坏死、发烧、恶心、呕吐、七窍出血。有血痰、血尿、血压降低,瞳孔缩小、抽筋等。被咬后6-48小时内可能导致伤者死亡。如是神经性蛇毒:伤口疼痛、局部肿胀,嗜睡,运动失调,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局部无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恶心、呕吐、昏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伤者可能在8-72小时内死亡。一般而言,被毒蛇咬伤后10-20分钟后,其症状才回逐渐呈现。<br>,,被咬伤后,争取时间是最重要的。首先需要找一根布带或长鞋带在伤口靠近心脏上端5-10分钟扎紧,缓解毒素扩散。但为防止肢体坏死,每隔10分钟左右,放松2-3分钟。应用冷水反复冲洗伤口表面的蛇毒。然后以牙痕为中心,用消过毒的小刀将伤口的皮肤切成十字形。再用两手用力挤压,拔火罐,或在伤口上覆盖4-5层纱布,用嘴隔纱布用力吸允(口内不能有伤口),尽量将伤口内的毒液吸出。立即服用解蛇毒药片,并将解蛇毒药粉涂抹在伤口周围。尽量减缓伤者的行动,并迅速送附近的医院救治。(如不能确定是那种蛇毒应将蛇打死,一并带到医院)<br><br>二、蜂 蛰<br>,,离草丛和灌木丛远些,因为那里往往是蜂类的家园发现蜂巢应绕行,一定不要做出过与&#39;亲近&#39;的表现最好穿戴浅色光滑的衣物,因为蜂类的视觉系统对深色物体在浅色背景下的移动非常敏感如果有人误惹了蜂群,而招至攻击,唯一的办法是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万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br>如果不幸已被蜂蛰,可用针或镊子挑出蜂刺,但不要挤压,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体内。然后用氨水、苏打水甚至尿液涂抹被蛰伤处,中和毒性。可用冷水浸透毛巾敷在伤处,减轻肿痛。最后,直奔医院吧。<br>,,另外紧要关头屏住呼吸是很有用处,因为蜜蜂是根据气味来判断方向的。 <br><br>三、热昏厥<br>,,体质较弱的登山者,在夏季登山的活动中,由于活动剧烈、体力消耗过大,尤其是未能及时补充体内损失的水分和盐份时,容易发生热昏厥。 <br>,,热昏厥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感觉精疲力尽,却烦躁不安,头痛、晕眩或恶心。脸色苍白,皮肤感觉湿冷。呼吸快而浅,脉搏快而弱。可能伴有下肢和腹部的肌肉抽搐。体温保持正常或下降。<br>,,为避免发生热昏厥,一些体制较弱的登山者,在参加夏季登山的活动中应特别注意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活动,注意休息节奏、保持体力。应多喝一些含有盐份的水或饮料,即使对体内的电解质损失给予补充。<br>,,一旦发生热昏厥,应尽快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躺下。若患者意识清醒,应让其慢慢喝一些凉开水。若患者大量出汗,或抽筋、腹泻、呕吐,应在水中加盐饮用(每公升一茶匙)。若患者已失去意识,应让其卧姿躺下,充分休息直至症状减缓,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br><br>四、中 暑<br>,,夏季湿热无风的山区中开展登山活动时,由于身体无法靠汗液蒸发来控制体温,人就会中暑。<br>,,中暑的主要症状为:头痛、晕眩、烦躁不安、脉搏强而有力,呼吸有杂音,体温可能上升至40&#176;C以上,皮肤干燥泛红。如果不及时救治,中暑的人可能很快会失去意识,且程度很深,有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因此在夏季登山前一定要准备好预防和治疗中暑的药物,如:十滴水、清凉油、仁丹等。另外,还应该准备一些清凉饮料和太阳镜、遮阳帽等防暑装备。 <br>,,一旦有人中暑,应尽快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将其衣服用冷水浸湿,裹住身体,并保持潮湿。或不停扇风散热并用冷毛巾擦拭患者,直到其体温降到38&#176;C以下。若中暑者意识清醒,应让其一半坐姿休息,头与肩部给予支撑;若中暑者已失去意识,则应让其平躺。<br>,,通过以上救治措施,中暑者的体温如已下降,则改以赶衣物覆盖,并充分休息否则重复以上措施,并尽快送医院救治。<br><br>五、水 泡<br>,,远足的你肯定有过长途跋涉后脚被磨破,长出水泡,每走一步都疼痛难耐的经历。现在让这种痛苦的感觉彻底离开你。<br>,,预防:最好穿着与你的脚&#39;磨合&#39;惯了的鞋、吸汗的棉或线袜子。在容易磨出水泡的地方事先贴一块&#39;创可贴&#39;。如有条件,可以到商店里买一瓶防止起泡的喷雾剂(主要减轻摩擦作用)<br>,,一旦磨出了水泡,首先要将泡内的液体排出。用消毒过的缝衣针在水泡表面刺个洞,从上放挤出水泡内的液体,然后用碘酒、酒精等消毒药水涂抹创口及周围,最后用干净的纱布包好。<br><br>六、迷 路<br>,,登山活动时,为顾及队员们的体力不同,应安排体力中等的队员走前面,体力较弱者走中间,以防队员因体力不支而脱队。所有的行动,都应以全队或小组行动为宜。行动中应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的风景及地形、地物以及前面的人所留下的脚印,同时应注意向导员留下的记号或足以指引正确路径的任何标志。遇叉路时尤应仔细辨认观察,可用哨音联络,或等候队伍确定正确路径。学会看地图、指北针及高度计是预防迷路的要件之一,在出发前应先把地图看熟,最好把应走棱线上的起伏量、距离、山头、鞍部,都先从地形图上计算出数字,标上记号,写在笔记本上,进入山区以后,不论在何种气候下,都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养成每次登山都使用地图、指北针及随时定位的习惯。若气候恶劣,如浓雾时,最好先暂停活动,在浓雾中要保持正确的位置,除了计算走过的山头外,主要的支棱、溪谷、断崖和特殊地形、地物等,都有助于位置的判断。此外,可依步行的时间与速度,估算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走的距离。对于没有到过的山区或浓密的芒草林、箭竹林,都应沿途留下记号,以便走错路时可原路折回。并且对一些容易误认的兽径、猎径、林道、保线路、取水径等,都应加以辨认。迷路时,常会因体力消耗及饥渴而引发休克,须谨慎注意,加以急救。<br><br>七、抽 筋<br>,,抽筋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登山时过度地运动或姿势不佳,而引起肌肉的协调不良,或因登山时或登山后受寒,体内的盐分大量流失,因而致使肌肉突然产生非自主性的收缩。抽筋的症状有患处疼痛,肌肉有紧张或抽搐的感觉,患者无法使收缩的肌肉放松。急救的方式为拉引患处肌肉,使患处打直,轻轻按摩患处肌肉。补充水分及盐分,休息直到患处感觉舒适为止。<br><br>八、落 石<br>,,陡坡、断崖、陷落的地段、碎石坡、溪谷或刚发生坍方的地点,是较易发生落石的地方,特别是下雨的日子。行经这些路段,应提高警觉,最好能绕道而行,若必须行走以上路段,应戴头盔,并有人指挥,随时注意落石的发生,并且应保持5~10公尺的适当距离,以防有落石发生时闪避不及。若遇到落石时,应利用地形物躲到崖壁下,大树后,或以手臂、背包遮挡,以保护头部,若听或见落石距离尚远,应注意落石滚动的方向,再依其相反方向闪避。若有伙伴遭落石击中,应等落石完全停止后,将伤者移到安全的地方,再施行急救。急救处理的优先级为创伤流血-内出血-休克-骨折(注意脊椎受伤者需安全固定后才可移动)。<br><br>第三章 户外的基本配备<br>,,对于评估何种是紧急装备是相当困难.因为携带不够无法应付突发事故,带多又增加背负重量与不舒服。<br>,,一般会出一些状况有:(1)迟归,(2)耗尽体力,(3)恶劣天候,(4)夜行军,(5)人员受伤或生病,这类的状况通常是连续发生如遇恶劣天候可能出现耗尽体力或迷路导至迟归,露宿等一连串的事情状况,不论行走于任何路线有些装备是基本的必须品不可忽视,它可确保遇到紧急状况或未知的状况让你安然渡过,而那些装备是基本的确保装备须盘算清处,因为带多会增加背包的负重减缓行进速度,如露宿袋的争议,因为有些认为露宿袋不是必需品除非你开始就认为自己常会面对露宿问题,下列是大多数的登山者公认的必携的基本装备:(1)地图,(2)指北针,(3)头灯(含备用灯泡与电池),(4)备用粮食,(5)备用衣物,(6)太阳眼镜,(7)瑞士刀,(8)火种,(9)打火机,(10)急救箱。<br><br>一、头 灯<br>,,头灯或手电筒是相当重要的装备,但不用时必须取出电池避免被腐蚀,少数的头灯具防水性甚至抗水性,若你认为防水相当重要就买此类的防水灯泡,头灯座需有一片舒适的软垫,有些是如笔状挂于耳旁,灯座的开关须耐用,不要出现置于背包会自行开启浪费电能或会出一些状况,灯座的开关设计最好是一个凹槽,若你觉得行进过程会出现问题最好用贴布紧贴,取出灯泡或取出电池,选用灯焦距可调式的头灯,当你于帐篷内处理事务可用漫散光让扩大光线照射的范围,若是行进间可调为单束直射光让光线照的更远,灯泡不是可以耐用很久,最好携带备用的灯泡使用如卤素-氪、氩等灯泡会产生热且比真空管灯泡(vacuumbulb)亮。虽然使用会是高安培数和缩短电池的使用时间,大多数的灯泡会标识安培数于底部,而一般的电池使用寿命为4安培/时,它等于8小时于0.5安培的灯泡。<br>,,碱性电池(Alkalinebatteries)是最常用的电池,它的电能高于铅电池,它无法充电,处于低温0F时只有10%~20%的功率,使用时Voltage电压会显著的降低。<br>,,Nickel-cadmiumbatteries:可充电数千次,它可维持一定的使用功率,它无法和碱性电池储存的电能相比 处于低温的0F依然有70%的功率,攀岩过程最好携带高能量的电池(highcapacitybattery)它较标准(standardnicads)的电池高2~3倍。<br>,,Lithiumbatteries(锂电池)它比一般的电池电能voltage高2倍,一个lithium电池的安培值/时2倍以上的两个碱性电池,处于0F如同于室温使用,但很贵,它的电压可以持恒定。<br><br>二、备用粮食<br>  携带一天的粮食是万一遇到恶劣天候、迷路、受伤或其他状况使用,此类的粮食是无需炊事,轻便、易消化与长期存放的食品,如核果、肉干、脱水水果、糖果,而一些攀岩活动则加一些炊事简单的食品如可可、速食汤、茶等食品,充裕的早餐可以提供一天的能量与体力,对郊山而言,它足以撑到准备回程前才进食,不论如何,携带一些粮食可以提供许多耐力与体力于无法预测的迟归,及时的进食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与心理的振奋,郊山携带的粮食如三明治(适度的水份、填饱肚子)、水果、饼干是比较适当,当然紧急使用的粮食如巧克力、脱水水果、核果与甜点。<br><br>三、备用衣物<br>  一双内、外袜、营地用靴、内衣裤、外裤、Tshirt、毛线衣或pile的外套;帽子、手套与雨具,这些可适用于任何气温的环境,多余的衣物是应付不可预知的露宿,自问你真的会遭遇恶劣的天候而强破露宿。<br>  备用衣物的携带种类与量并无定论,一般夏天的郊山活动最好带一件套头毛衣,而备用袜子可以替代湿袜子于不小心踩到烂泥或水窟。 <br>攀登过程会大量流汗,备用内衣是必须的衣物且不会太重,穿著长袖领的衣服或有拉链的翻折式高领一物可保护颈部与头部,加头巾,若穿著毛线衣加顶厚帽易可,加一双厚袜,双手则以一双polyesterorpile的手套,冬季最好带一块椅垫避免热能消散,大多数的岩攀会带约一磅重的露宿袋且有软垫层。 <br><br>四、太阳眼镜<br>,,高山滑雪易损伤眼睛,以紫外线而言,10,000尺高度雪的反射光超过海边50 以上,裸眼的视网馍很容易损伤,引发极大的痛苦称雪盲,太阳眼镜可减低此伤害,但不要被多云的天气骗,因为紫外线会穿透云层,刺眼的光线会引起头痛,太阳眼镜会有95~100 的过滤效果。对于冰河行进用的太阳眼镜需要有5~10 的穿透率(transmissionrate)而多用途的太阳眼镜须有20 的穿透率。<br>,,购买时对著镜子,若你能轻易的看到自己的眼睛则是太亮,镜片的色彩是灰色或绿色-若你想看到真实的色彩,若你想多云或浓雾的天候想看仔细最好选黄色的镜片,对于红外线而言,除非你正视太阳会被直接损伤,但一般的太阳眼镜都能防止红外线穿透并保护眼睛,太阳眼镜须有侧面的保护装置降低太阳穿透眼睛,但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防止镜片起雾,或利用抗雾的镜片或抗雾的清洁剂,你需要多带一付备用的太阳眼镜避免遗失亦可利用纸板或衣服剪成细条状覆盖于眼睛。 <br>  大多数的攀岩者宁可用隐形眼镜,因为眼镜会在鼻梁滑动,可改进视觉敏锐度,不会出现水的斑点,但依然有缺点如太阳太大,风砂,脏物都会引起眼睛发炎,同时郊外不易清洗与保养。<br><br>五、急救箱<br>  急救的药品只能治疗轻微的病症,复杂的病患仍须送医疗单位诊治,我们只能处理简单的外伤或稳定病患的心情尽速将病患撤出山区,急救药品最好用防水坚固的盒子装妥,一般最好的药品主要应付:(1)水泡,(2)晒伤,(3)擦伤,若出现太严重的出血或骨折最好等待医生处理。<br><br>六、瑞士刀<br>  刀子不论是炊事、生火、急救,甚至攀岩都需要用的物品,一把刀必须有两片刀刃、开灌器、螺丝刀、尖钻、开瓶器、剪刀,须是不绣刚制品,最好用一条细绳系紧皮带避免遗失。<br><br>七、火 种<br>,,火柴或打火机须收藏妥当避免受潮无法使用。紧急状况或遇到湿木材使用火种是必须,煮一杯饮料驱寒,一般火种如蜡烛、固态的化学制品<br><br><br><br>[此帖子已被 难民 在 2004-8-1 23:05:46 编辑过]
[font=华文中宋][size=5]曾因醉酒鞭名马,唯恐情多累美人。[/font][/size]
[marquee][/marque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139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383
发表于 2004-8-1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赞!! 赞!!! 赞!!!!<br>多谢多谢!!!!!!<br>又长知识了<br>
人生之旅有泥泞,
泥泞摔倒行者,
摔不倒信念;
泥泞缠住步履,
缠不住精神;
泥泞溅污躯体,
溅不污心灵,
走过泥泞的路,
就会珍视坦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236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764
发表于 2004-8-1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多谢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回帖

15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2
发表于 2004-8-1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棒了,KISS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2196

回帖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57729
发表于 2004-8-2 1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胖哥得好意我心领了<br><br>但是,我只要和狐火姐姐出去,医药都放心了,哈哈<br><br>和胖哥出去,其他的就搞定了,嘻嘻~~~~~~~<br><br>我就不操心了!

[color=red] [b]
如果我死了,我准你娶其它女人,但一定要是华筝,因为只有她对你是真心的,要是别人我怕她欺负你;

如果我死了,我准你为我立一个坟,但是不准带华筝来看我,因为我始终是个小气鬼;

如果我死了,我准你为我伤心一段时间,但不准你为此消沉一辈子。[/color][/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53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3240
发表于 2004-8-2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57

回帖

996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965
发表于 2004-8-2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由 [B]宝贝阿PO[/B] 发表:<br>太棒了,KISS一下!!!<br>
if we can dream it,we can do i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1975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9957
发表于 2004-12-3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真是很全!!!</P><P>胖哥用了多长时间转抄过来呀!!!</P><P>佩服,佩服!!!</P>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2-22 19:32 , Processed in 0.0756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