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翻出了老纳很久前的一个帖子
1979年,徐克的武侠片《蝶变》问世,那是延续了张彻诡秘莫测的影象风格,使影业同仁为之震惊;1981年他拍摄《鬼马智多星》,叫好又叫座,开创一代豪华型喜剧样式.
1983年《新蜀山剑侠》轰动一时,并为香港培养出第一批电影特技人;1986年其电影工作室出品《英雄本色》,在港掀起“英雄片”热潮;同年执导的《刀马旦》脍炙人口,好评如潮;
1987年徐克拍摄《倩女幽魂》,带动了聊斋鬼片的亚洲风行;1990年的《笑傲江湖》和1991年的《黄飞鸿》使香港的古装武侠片全面复苏;而后他监制的《东方不败》和《新龙门客栈》及执导的《青蛇》和《梁祝》,则显示出壮心不已,不断探索的艺术精神。
印象里最深的对白是据说讽刺文革的小说<笑傲江湖>里,任我行说:“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而青霞姐姐代表许多保守派们说:你有科学,我有神功! 说完空手接过炮弹又送回荷兰军队阵营里。
《黄飞鸿》里的暮蔼深沉得象那个清末年乱世里的动荡时局。
突然想起金庸写过的一段话:
在明末那段不幸的日子中,任何人都是不幸的。每一个君主在临死之时,都深深感到了失败的屈辱:崇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如果他不是被人谋杀的,那么是惟一的例外)、蒙古人的首领林丹汗、朝鲜国王李佑;
始终是死路一条的将军和大臣(奋勇抗敌的将军与降敌做汉奸的将军,忠鲠正直的大臣与奸佞无耻的大臣,命运都没甚么分别,但在一个比较温和的时代,奸臣却常常能得善终,如秦桧);
愤怒不平的知识分子,领不到粮饷的兵卒,生命朝不保夕的“流寇”,饥饿流离的百姓,以及有巨大才能与勇气的英雄人物:杨涟、熊廷弼、孙承宗、李自成、袁崇焕。
在那个不堪的时代中,人人都遭到了在太平年月中所无法想象的苦难。在山东的大饥荒中,丈夫吃了妻子的尸体,母亲吃了儿子的尸体。那是小人物的悲剧,他们心中的悲痛,一点也不会比英雄们轻。不过小人物只是默默的忍受,英雄们却勇敢地奋战了一场,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
老纳感言:历史如此循环相似啊,19XX年,又是新的一轮大饥荒事件,官方叫做"三年自然灾害",在中原大地,许多村庄的农民,拖家带口整体迁移到城市,手持鲜红图章的乞讨证明,而村里侥幸留下了的人依然以草根树皮果腹,甚至发生默默守候陌生人,等他们靠近就打死陌生人分头吃掉人肉的极端案例.
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君王当真在神坛之上何足贵,他眼里百姓又何足轻?
英雄的尊严与伟烈,经过了无数时日之的后,仍在后人心中激起波澜。
黄飞鸿或者孙中山?究竟谁才是英雄呢?
黄兴躲在义和团的神台后面,面对的是因神功附体而神情麻木,一脸痴迷追杀其它同胞的拳民们
。
他悲愤地说:中国要亡了,我们已经没有希望了!
最后这故事结局当然是黄飞鸿得到了同盟会的名单。那代表当时中国的希望,是那些沉湎在鸦片,赌博,醉生梦死里面的人的希望么?
袁崇焕死后二百三十六年,那时清朝也已腐烂得不可收拾了,在离开袁崇焕家乡不远的地方,诞生了孙中山先生。
他向国人指明:必须由见识高明、才能卓越、品格高尚的人来管理国家大事。一旦有才干的人因身居高位而受了权力的腐化,变成专横独断、欺压人民时,人民立刻就须撤换他。袁崇焕和崇祯的悲剧,明末中国亿万人民的悲剧,不会发生于一个具有真正民主制度的国家中。把决定千千万万人民生死祸福的大权交在一个人手里,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一切灾难的基本根源。过去我们不知道如何避免这种灾难,只盼望上天生下一位圣主贤君,这愿望经常落空。那是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中国人的不幸。孙中山先生不但说明了这个道理,更毕生为了铲除这个灾祸根源而努力。
徐克当然没有这么高的见识,就算他再愤慨,拍一部电影的目的最重要还是有票房的保证。今天我们都知道“香港有个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生产线已经很成熟,可是我们还是佩服他在这电影里展现出来的勇气。
也许在有的地方,他们的历史书上,所有的农民起义永远是值得歌颂的,他们毁灭一切洋物也是应该的,不论他们是否被太后利用来扶清灭洋,不论他们其实将社会是否弄得更加混乱。
这都是历史。无论正反,只是书写者不同.
没有了《黄飞鸿一》里让人血脉喷张的场景,十三姨裸露的肌肤,大雨中的肉搏,铁枪刺喉的惊悚。尽管那才是暴力加性感的传统模式。
徐克好象平和得多了,多了幽默,少了血腥。
所以他老了。一部《蜀山》和陕西人张导演的<英雄>一样不知所云,也许生怕自己的情节会触电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3 14:31: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