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24|回复: 1

[转贴]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

[复制链接]

56

主题

260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0726
发表于 2004-3-23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
愚拙

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代表文化。例如最早先秦的古文、汉的歌赋;再往下就是唐诗、宋词和元曲;而明清两代则是以小说和戏曲最著名。我们过去的文学史也大致是按这个框架来排列的。在我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史》的时候,也是以这样的框架来学习的。其中在说到清朝的文学时,给我最有印象的是《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这三部小说,另外,还有《长生殿》和《桃花扇》两部戏曲。至于其它别的文学形式,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缘故,清代在我的头脑中,除了上面说得小说戏曲以外,似乎在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值得留住记忆的作家了。
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许多年前,如果不是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一首词,我想此身这种印象可能不会发生改变。那首词是这样写得: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
当我读完这首词后,我的心被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所打动。我心想这首词是谁写的,作者怎么能写出如此无奈的心绪与无聊的心情哪?在那么优美的词句中,却带着那么深的无奈与伤感,作者是在怎能样的一种心境下写出来的这首词呢?而我更想急于知道的是,这首词的作者究竟是谁。
后来我才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清初的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椤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至一等侍卫。他自幼敏悟,好读书。并且,他为词这种已经失去自然本色的文体带来了新的生气,是清初独成一家的词人,尢以小令见长。
这是让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因为,无论是我学的古代作品选还是古文学史中,要么根本没有这个人;要么就只是一笔带过。有本书中就曾这样评价纳兰性德的词:“表现在词的内容上是题材狭小,多抒发个人的衰愁,格调低沉,有明显的消极情绪。” 可当我看过纳兰性德的词后,我为纳兰性德鸣不平。这个因为词写得好,而被王国维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词人;这位在清初为词这种已经越来越失去自然本色的文体带来了新的生气的人,只因为他的词反映的大都是个人的感情生活,而被据此认为他的词作是范围较狭小而加以轻视,竟然被挡在了过去文学史的大门外。真没想到,一个时代的错误,竟让纳兰性德这么一位有天资才情的词人,被埋没了一个时代。好在历史终于还了他本来面目。
纳兰性德的词清新自然,不求雕饰,而且语言优美,形式和谐,让人感觉不出格律的的拘束。他的词和李煜相似,这与他崇尚李煜的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他的词中,实际上不乏南唐的那种华丽的风格,可他善于将优美华丽的语言和自然朴素的语句进行结合,所表现出的人生感受,是那样的深切与真实,所以,在他的词中,我们绝少看到矫饰做作。徐乾学在《纳兰性德墓志铭》中曾说纳兰性德的词:“清新隽新,自然超逸”。例如他的:《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明月多情应笑我,
笑我如今,
孤负春心,
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
结编兰襟。
月浅灯深,
梦里云归何处寻?
这首词读来明白如话,非常自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失去了爱的人,对往事的那种追悔莫及的形象。
纳兰性德虽出身贵族,贵为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可这并不是他所喜欢的生活。在给友人张见阳的一封信里,他曾说过:“东华软红尘,只应埋没没慧,男子锦心绣肠,仆本疏庸,那能堪此”可他无权选择自己的出身。所以他说“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金缕曲•赠梁汾》。”出入相府、宫廷的生活,在别人看来那都是求之不得的,但在他非但不觉得满足,反而感觉到难言的压抑。
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有人说纳兰的死是因为:“虽然他是一个贵公子,却仰慕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品评书画,唱和诗词。”、“对于富贵权势,不是那么热中。”、“他在和朋友的交往中,非常热情、洒脱,而在皇帝身边作侍卫,又迫使他谨言慎行,做他所没有兴趣的事情,因之他的性格和思想却产生了一些矛盾,使得他相当痛苦。”纳兰性德痛苦虽然不假,在这种生活中他感到郁郁寡欢,并且对这种生活产生了厌倦,但我想他还绝不仅仅是因为此而感到痛苦。虽然,纳兰性德是病死的,可我的心中却非常的怀疑。因为,我的心中一直觉得纳兰性德的死,还有别的什么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在里面。我想纳兰性德的死,是与他个人的特殊性格和遭遇分不开的,说白了,也就是困扰了他短暂一生的那个“情”字。
纳兰性德抒写爱情的词,在他的作品中所占的分量最多,几首悼念亡妻的词可以说是代表作,一往情深,真切动人。可能正因为纳兰性德用情太多,因此,有人就曾经认为《红楼梦》中宝玉写的就是纳兰性德,这大概与人们从其词中所感受到的那种深情有关吧。当我读着那一首首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所做的那些情真意切的词时,我忽然产生了一种想法,纳兰性德之所以死的那么早,是因为他为情所困,无以自拔。因此,纳兰性德的死,表面上看是因病而死,可我却私下里觉得纳兰性德是为情而死。如下面的这首《蝶恋花》,就是纳兰性德为掉念亡妻所做,写得十分感人: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夕如环,
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
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性德先从“天上月”写起。“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包含了无限的衰伤与怀念,表达了对亡妻的真挚爱情生死不渝。这首词把纳兰性德内心对爱妻的悲悼之情,尽情表露。不做作,无雕饰,缠绵凄切,感人至深。尤其是“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更是对妻子临别前遗言的回答。
纳兰性德的元配妻子卢氏,十八岁时嫁给纳兰性德,二十一就去世了,俩人只共同生活了三年。他们生活的时间虽短,可却有着非常深的感情。清康熙十六年(1667),也即卢氏去世那年,二十三岁的纳兰性德写了首《沁园春》来悼念刚刚去世的妻子。在这首词的前面,纳兰性德特意写了序:“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不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此调。” 纳兰性德怀念亡妻,心情极为悲伤。特别是妻子临死前说的那句话:“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让他更黯然神伤。所以,这首词写得感情真挚,哀婉缠绵,悱恻动人。下面就是这首《沁园春》:
瞬息浮生,
薄命如斯,
低徊怎忘?
记绣榻闲时,
并吹红雨,
雕阑曲处,
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
诗残莫续,
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
灵飙一转,
未许端祥。

重寻碧茫茫,
料短发,
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
尘缘未断,
春花秋月,
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
翻惊摇落,
两处鸳鸯各自惊!
真无奈,
把声声檐雨,
谱出回肠。
纳兰性德在词中叹息爱妻早亡,回忆过去夫妻的恩爱生活,叙述丧妻后自己的痛苦。对着妻子的遗像,似乎觉得灵风飘动,思绪悠悠,想到天上寻找,又想到“料短发,朝来定有霜”。即使在人间天上,两情如一,但眼前人亡物在,触景伤情。“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抒写了纳兰性德的无限伤凄,为全词更添情韵。无怪乎顾贞观在《纳兰词评》中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
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又写了一首悼念亡妻的词,因为,这一年的五月三十日,是纳兰性德的妻子死亡三周年的忌日。为了悼念心中无法忘怀的妻子,二十五岁的纳兰性德在妻子死后三周年的忌日,写下了这道非常有名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
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梦魂杳,
是梦久应醒矣!
料应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
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后来苦乐,
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
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
还怕俱薄命,
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
纸灰起。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年,可是纳兰性德心中思念悲伤之情却没有减轻。词的开头第一句就是“此恨何时已?”,我对你的思念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如果说上面一篇是对妻子生前片断回忆的话,那么这篇则是对妻子死后情景的想象。纳兰性德用他那自然流利婉丽凄清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三年来对妻子的思念、感伤与衰愁。整首词充满了对妻子的想象,他想妻子“三载悠悠梦魂杳,是梦久应醒矣!”可这么长时间还不醒是“料应觉、人间无味。”;他想要是“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后来苦乐,与谁相倚!”;他甚至还想过“待结个、他生知己。”可他又怕“还怕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在这首词中有一句 “料应觉、人间无味。”,我觉得这一句有特别的意味在里面,能让人产生很多的联想。表面上看这一句,似乎是说妻子觉得人间无味,所以宁愿冷冷清清呆在地下。可我总觉得这一句不光是在说他妻子,给我的感觉好象也是在说他自己。因为,在这首词中他还表达了一个意思,他想与妻子结个他生知己,可他又“还怕俱薄命”,俱字的意思有:全、和、一起的意思在里面,他怎么会知道自己和妻子都会是薄命人呢?是他自己曾经有过什么想法吗?我想他三十一年的生命历程,为这句词做了最好的诠释。
纳兰性德的词,大都抒写离别相思及个人的愁绪,衰愁中多凄婉之音。在妻子死后,为了追忆凭悼妻子,专门为妻子画了像。为此他还特意写了一首《南乡子•为亡妇题照》的词:
泪咽却无声,
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
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
更更。
泣尽风檐夜雨铃。
纳兰性德在这首词中回忆自己从前对妻子不够好,而如今想见妻子却只能借助画像,可满怀的伤心却又让他画不下去。想梦中见见妻子却也不可能,只能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在夜雨风铃声中流干自己的眼泪。
纳兰性德在妻子生前是否象他词中说的那样“只向从前悔薄情”,我无从知道,或许这只是他因痛失妻子后,而萌生的自责话语。因为从他写下那么多的悼念亡妻的词作中,我看不出他的薄情来。也使我很难相信一个在妻子死后能写下如此多如此深情词作的人,会是一个生前对妻子薄情的人。
在纳兰性德的词中,除了纯粹的悼念亡妻的词外,也有那种回忆生前俩人幸福生活的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就是这样一首词: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在秋风黄叶的窗前,看着美丽的残阳,纳兰性德想起了往事。在这首词中纳兰性德借用了“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典故。宋代的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纳兰性德正是通过借用这个典故,来描写他和妻子曾经有过的幸福生活,这个典故也同时预示了他和妻子的命运。这样的幸福生活,在他当时还以为那只是寻常罢了。
清人况周顾曾在《蕙风词话》中说纳兰性德的词是:“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而周之琦在《箧中调》中也说纳兰性德的词是:“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他们的评说可以说相当的准确。纳兰性德的词以小令居多,而且大都是描写男女之爱,特别是他为悼念亡妻所做的词,更是感人至深。也许正因为此,纳兰性德对情的体会,有着自己不同于常人的独特理解。在他的《摊破浣溪沙•风絮飘残已化萍》这首词中,他对情做了不同于常人的解释:
风絮飘残已化萍,
泥莲刚倩藕丝连;
珍重别拈香一瓣,
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
而今真个不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
泪偷零。
词的前半段用藕断丝连来喻意已逝去的难舍情意,而词的后半段,却突然变为了“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难道说,纳兰性德真得认为从前太多情了吗?所以决定不在多情了。其实不然,他是在正话反说,写出自己对于“情”的那种特殊的感受。否则,他后面就不会说:“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既然决定不多情了,那为何还要暗自落泪哪?
纳兰性德的词风表现为,语言朴素,不尚雕饰,以白描的手法抒写心态、眼前景物等,自然地流露出真挚的感情。正如纳兰性德的朋友顾贞观在《通志堂词序》曾经这样评价道纳兰性德的词:“容若天资超逸,储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婉而后喜悦。” 但他的词不只仅限于男女之间的情爱,也有和朋友之间的友情表达。他还写了许多的与出塞有关的景物心情的词,旅行途中的山水、风雪,思乡之情,这些他只是平平的写来,却把感情融注在其中。他写的词语言清淡而风格蕴藉,篇幅短小而情感凝重。难怪在《清词菁华》中对纳兰性德的词评价是:“小令为有情一代冠冕,奇情壮采,一往无前。”不过,这些不是本篇想表述的。
对纳兰性德的词评价最高的是近代的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这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在王国维看来,从北宋至清朝的几百年间,写词写得最好,就只有纳兰性德一个人。纳兰性德的词是否真得如王国维说的那么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这只是王国维一家之言。可事实上在清当时或以后,有许多著名的文人,都对纳兰性德的词给予相当高的评价。清代对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复兴,其中也少不了纳兰性德的功劳。我想纳兰性德也许可能未毕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可是要说他是清代写词写得最好的第一人怕是并不为过。
最后,我想还是用纳兰性德的一首《采桑子》来做本篇的结尾:
而今才道当时错,
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
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
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
落尽犁花月又西。





刁青春之美 馋幸福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591

回帖

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073
发表于 2004-3-23 1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好难圆,诗残莫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11-29 20:41 , Processed in 0.0448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