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菊花毒

清灯黄卷、醉吟唐诗

[复制链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5-20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的"老干体"诗一般使用"十三辙"压韵,但是这个韵比较宽泛,在京剧等戏剧中普遍使用,用在诗歌上不太严谨.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5-20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总结了诗韵和词韵.

  诗韵有以前的"平水韵"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的"诗韵新编"等.清代有皇帝钦批的“诗韵”作为写诗之用,

  而词韵则比较复杂,还没有一部比较完善的著作,只是词人普遍采用的一些规则。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5-20 1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水韵现在还有许多人在使用,但是保留了入声,有些音在普通话中也起了变化了。用起来最好参照普通话读音。而且,有些韵在现在实际上都归入一个韵部了,但是平水韵还是分在不用的韵部,不能通押。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5-20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韵新编把韵部分为了十八部,用起来十分方便,但是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因此现在写诗的人分成了2大阵营,一个主张用古韵的,用入声;一是主张用新韵的,使用普通话的音压韵。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元之际于济、蔡正孙编集的二十卷本《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是一部融诗格、选本及评点等多种批评方式于一体的诗学文献。该书将诗格细分为“四句全对格”、“起联即景对格”、“首尾二句相贯格”、“用谁家字格”等340余格,并举唐宋诗人一千余首七言绝句以为例解,蔡正孙对选为例诗的每首诗都有评释。《诗格》编成后,不久就在中国本土失传,但以其便于训导初学的实用价值,自东传朝鲜、日本后,在两国诗坛影响巨大,有多种翻刻本存世。朝鲜时代,为了让此书更大范围地指导国人,成宗(1470—1494)命徐居正(1420~1488)等人把此书翻译为朝鲜语。

——陈彝秋

 

蔡正孙(1239-?),字粹然,号蒙斋野逸,又号方寸翁,福建建安人。他是宋末著名诗人及遗民谢枋得在福建时的学生,诗学观及立身出处受到谢氏的强烈影响。蔡正孙在宋亡前去临安参加科举考试,未第,遂长期居留于杭州;宋亡后归隐故乡建安,诗酒自娱,坚持遗民立场,不书元朝年号,只书甲子。

——卞东波

 

 

这本书实际上是蔡正孙受于济之邀,在于济的三卷原作基础上增补至二十卷。其中借鉴了蔡正孙自己的成名之作《诗林广记》,但比前作的选录范围更加开阔,尤其是增选了更多的南宋诗人诗作,也包括蔡正孙自己及大量宋遗民作品。该书分标三百余格,根据体格,即做诗的技巧不同而分类次列,并参阅《诗人玉屑》、《苕溪渔隐丛话》等重要的诗话作品加以评释,在体系上更为完备。然而,由于该书一直在域外流传,国内鲜有人知,以至于编订《全宋诗》之际竟然没有参阅此书,漏选的诗作数量从《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中来看便有四百余首。因此,该书的文献价值和史料学意义不可小觑。 

                                                                  1、四句全对格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最近事务繁琐,花园小径、初夏荷塘都无暇逛及。那天路过苗圃望见里面青艳欲滴,欣然而入。发现内面竟然有一方小池塘,水面上铺盖着初生的稚嫩荷叶鲜翠可爱,立刻想起了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青圆,一一风荷举”,吟罢怅然。年前便跟一个朋友发下海誓:待明儿闲了,为你的荷花照赋上一百首诗。——真到了面对青池奕叶之时,虽然情绪也纷落絮起,但毕竟是才尽词穷了。平日里读书少,识见亦低,只觉得玩的时候没有尽兴,学的时候更没有任情,在一种贫贱限人的束缚中荒疏颓废,终年靡劳而无所成就。

 

那么杜甫呢?我这也算穷垣僻陋而至于烦闷躁急无可出尘脱俗,子美之苦又当情何以堪?“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唉!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糁、点”二字凝练奇异,不愧是格律诗歌的老祖宗,做诗漫有惊人语。四句两对,前两句写景,一写窄窄的小径上铺满如絮的杨花,再写青绿的荷叶点缀在溪面上如青铜通宝层层重叠。尤其是首字先形入景,遗貌取神,造物之妙也不过如是吧。选绝句,讲格律联对以老杜开卷,以此首为先,蔡正孙眼光独到,我深为叹服。

 

水无蛟而不灵,景无情又有何趣?老杜作诗从不是无病呻吟,以点染之工当作情调。在蔡氏的点评中辑录了许多有关杜甫二子的诗句作为“稚子”是其大儿的参证。杜甫有二子:一曰宗文,字稚子;二曰宗武,字骥子。但更多的评论家以为如此解诗牵强附会,过于深求。其实泛指雉子也无伤诗意,老杜作对向来灵活自由。若因“凫雏”指物,而认定此处当为“雉子”,我反倒不感苟同,人与物有何不可对?人与物对,更见出其对仗之老道也,因为这类例子也不胜枚举了。所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固执的认为此句“微寓萧寂怜儿之感”。后两句平淡而更有余味。满纸流溢着诗人散漫闲疏的生活气息,似乎随兴而起,因情而止,韵味悠长,悱恻动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冷空气在2010-5-18 19:19:00的发言:
我常常佩服那些会作诗会写作的朋友。。。呵呵

我也是,喜欢读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三毛流浪在2010-5-18 23:19:00的发言:
不会喝酒。。。估计难入诗门,呵呵:)

我也不会喝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十三郎在2010-5-19 4:31:00的发言:

古音古韵的很是让人上头啊!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平上去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很是让俺犯晕。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以前据说粤语是白话正音,后来,俺用白话读宋词,俺崩溃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幸好还有草哥在坚持着。草哥:一路玩好!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词本来是唱的,用粤语也读不出来那种味道,何必强求。

至于音韵系统俺也相当的不清楚,管什么平仄呢?尊重自己的耳朵吧,相信自己的韵律感觉。

即便是同样的语音系统,不同的人同样有着不同的诗词语调和语速,所以我们读古代的不同诗人从语感上就能感到有些不同吧。

这就跟每个人的音质不一样同样的道理。十三的音质是我认为很性感的那种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茬子在2010-5-19 11:55:00的发言:

宋朝的时候,开封是都城。

按理说京城的人说的应该是河南话!

是撒,那时候文人以开封的文化风俗为时尚呢,考进士的试题范围也是那边的消息灵通,所以考生会提前到那里上辅导班呢!

但诗歌语言方面就不太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原上在2010-5-19 14:22:00的发言:
音韵学从来就是一门动态的学问。

这个我是门外汉,多谢贴这么多音韵学的知识了,多了解总是对做诗大有裨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小默在2010-5-19 21:57:00的发言:

虽然不懂诗词,

但懂得:看贴回贴,也是一种美德,

所以,回个贴,向楼上的各位学习了!

也秀点爱好给大家分享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三毛流浪在2010-5-20 11:08:00的发言:

 

宋朝的国语,在粤语种中保留了下来,而唐朝的国语在客家话中保留的相当完整,研究古汉语的都在学习

客家人主要生活在广东梅州一代,所谓客家,正是躲避中原战乱,迁徙到荒蛮山区去的。。。

做为客家孩子,自从知道客家人的来历,我对河南、陕西一代的中原人都颇多好感,也对客家话充满了考古般的敬意

 

普通话有4个音调

客家话有6个音调

潮汕有8个音调

粤语有9个,其实第九个音调(中入)是多出来的 基本上还是八个音调的体系

 

韵母就更多了,所以很多歌唱起来,粤语比普通话表现会更丰富,就是这个原因。

 

草哥。。。和我一起学客家话吧。。。

 

 

这个……我倒是蛮有兴趣的哟,不知道三毛肯不肯收我为徒,焚香沐浴更衣——^_^拜倒在石榴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王老先生在2010-5-20 15:35:00的发言:

 

我会喝点酒,也依然不懂写诗。

唉,惭愧啊

下次一个人在山上晃悠的话,知一声,我也去晃晃,喜欢你的那种晃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lucifer9843在2010-5-20 0:26:00的发言:
记得当初在学校里学阿房宫赋,无聊时用武汉话念念,也还蛮好听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0 1:34:46编辑过]

武汉话我也喜欢听,可惜本地人跟我都说普通话,听的蛮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最近很忙,下午看了这么多回复,才发觉自己欠了文债,连忙去图书馆看了这部书的第一体格。总共录有三首,我没有带笔,也记不清苏轼的是哪一首了。原本我就只打算结合自己的心情融入读诗之感。这部书所选真可谓是格律诗的精华,选录评点的诗话也是精品中的精品,所以建议爱好古诗的同学自己去翻阅。

如果继续写下去,势必主帖放不下而在回帖零零碎碎的地方,实非我愿,就此打住了。谢谢各位捧帖,在路上的确给了我不一样的视野和生活方式,俺周末要远行了,也祝“在路上”为大家都带来轻松和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24 05:29 , Processed in 0.0518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