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人不可将人生看浅。为什么不可以把人生看浅呢?
因为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总能感觉到自己是多么渺小,世界的巨大神秘一次次置人于无知无能的地步,人类被迫于痛中舔拭伤口,开始求助于科学,哲学以及宗教(广义来说,宗教也是一门哲学,哲学也是一门科学)。
但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求知之旅中,人类渐渐忘怀了这段生死之间的历程该是如何的神秘与高贵,蓬勃与饱满。他们说:红尘厌倦。可是,直到生命的结束,不论是科学告诉我们的人定胜天,哲学的逻辑统一,亦或是宗教的来生转世,生生不息,都貌似一则则善意的谎言,安慰却不能释怀我们在生命开端与终结时所感受到的卑微。卑微,使得人类的心灵有了澄明的可能,不容我们轻蔑。
泰戈尔说:“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 我知道这种向空白深处的凝视并不能解脱自己的困惑,如同我知道向非正义的宣战与暴力并不能代表正义,别人的认同也并不能够证明自己人生的价值。只不过,这样的凝视有助于我们感受诗性和思性的幸福。而舍此之外,世间还有什么更高形式的幸福?
譬如庄周,整日里行走田野,观察花鸟虫鱼,以及各种形状的人类,他的时时充满惊奇与智慧的目光总让我们从心灵深处莫名感动,甚至他文章里的奇人也成就了后来众多画家笔下的罗汉。 譬如波德莱尔,看尽善恶美丑,将善与美的等同关系撕裂,发掘出世人所忽视的恶中之美。 譬如墨子,他的目光放在一个 "兼爱"的社会。墨子之攻守总让人费解,可正如詹先生所说“他的思想和活动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是此岸的,不是彼岸的”。
龙是传说中的神灵之物。据《左传》载,昭过十九年郑国发大水,郑国子产不信其神圣,人皆主张祭龙消灾,独子产不允,曰,“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与我。” 如果这里我把龙替换成人生,“吾无求于人生,人生亦无求与我”,则是为佛之空寂弃世;“吾求于人生,人生亦求与我”,则是为儒之规矩入世;“吾观于人生,人生亦观与我”, 则是为道之自由出世。 可无论对人生的观感如何,所持的见解如何,人都不应该生活在对人权、人道、人性和人味都充满敌意或者冷漠的境遇之中。不可将人生看浅,视为游戏。
不知怎么,此时我想起一首诗.
人生乃是一面镜子. 在镜子里认识自己, 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 哪怕随后就离开人世.
我知道,不论怎样的人生,都注定短暂而平凡。
可我所认可的人生还是:做自己欣赏的人,热爱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