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之旅------让我欢喜让我忧 亲身经历的甘南之旅,让我再次领略了文字的力量。必须承认,我是被那些关于甘南的激情飞扬的文字和美不胜收的图片所鼓舞,下定决心与众多素不相识的朋友前往遥远的地方。据说,那里有一种魔力,能让你的灵魂踏上这个天堂一样的净土,让许多远来的游人忘记自己的故乡。然而,许是我内心不够宁静,许是季节的反差,抑或是路途的疲惫和无秩序,来时的期望变成了太多的失望,此次甘南行,便留下了诸多的遗憾。但,洗去一身的疲倦后细想,其实一路上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第三站,藏传佛教文化的神秘色彩----拉卜楞寺 藏佛文化的神秘感盘踞心中已久,早想亲身感受。我坦白,我无法用信徒一样的虔诚去 感知那方净土,只是用院外人的目光去领略一下藏传佛教文化的风采。 10月3日早上,在桑科草原吃完简单的早餐后,草原上早已雨过天晴,阳光洒满我们的脸庞,没有时间去留恋草原上新一天的风景,我们便踏上了去往拉卜楞寺的路。 拉卜楞寺其实离桑科草原很近,开车不过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便到达那里。拉卜楞寺在车上一眼望去,便很大,据说有人游完它花了两天的时间。但我们只分配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各自进去感受一下,便准备奔赴下一站。 拉卜楞寺,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它与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合称我国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其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拉卜楞为藏语"拉章"的转音,意为佛宫所在之地。拉卜楞寺历经二百八十多年,先后兴建经堂六座,大小佛殿八十四座,还有印经院、讲经坛、嘉木样别墅、经轮房、普通僧舍、各种佛塔及山门等,建筑面积约八百亩。就其建筑形式而言,有藏式建筑、有藏汉合壁式建筑,飞檐丽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庄严雄伟。所有经堂和佛殿的内外墙壁上绘有佛教内容的壁画,有制作精美的柱套和绣像。 进寺院前,我们请了一位喇嘛作向导,我们跟着他穿行于各佛殿之前,听他讲述佛殿的来历,以及殿内人物画像情况。 拉卜楞寺内绝大多数殿堂是不允许拍照的,惟一可以拍照的是酥油花馆。藏艺三绝为酥油花、唐卡和堆绣。所谓的酥油花,是将酥油上各种颜色,塑成各种人物、花卉、山水、建筑、飞禽走兽及佛经故事。拉卜楞寺的酥油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风格,虽然规模不如塔尔寺的宏大,但取材丰富,同样绚丽多彩。有花红叶绿的百花异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景色壮丽的山水图画,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许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每件作品色彩鲜丽,棱角分明,比例匀称,形象逼真。精美的酥油花,饱含了制作的艰辛,也体现了艺僧对佛的虔诚和尊敬。 也许是被藏式建筑迷住,也许是被那些精美的壁画吸引,我再次抬头的时候,发现导游已不见身影。我们几个索性慢慢在后面边走边看,全然忘了其他。 让我突然记起时间的,是一群正在佛殿角落里吃午餐的喇嘛。那个情景,现在想来,依然历历在目,那种心酸的滋味难以言表。刚踏进殿门,便见殿内暗沉沉的,酥油味迎面扑来。门两边的角落里依次盘坐着众多小喇嘛,殿内太暗,我看不清他们的脸。每个喇嘛的面前放着一个白色的小碗,一个提壶的喇嘛正给每个小碗里倒着什么,后来才知道是奶茶。小碗的旁边则堆放着大大的麻花和大大的圆饼,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喇嘛们见我们进来,只是微微看一眼,便低头聚精会神地吃着,时而露出满足的微笑。那一刻,心里堵得慌。我站在门中央,不停地向两边打望,难受得无法移步。那时候,门外阳光灿烂,天空湛蓝,所有美丽的幻想似乎都可以实现。可是殿内,却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看见他们向我们露出亲切的笑容,我便向右边走了过去,蹲在那里。离他们那样近,看清了那一张张似显苍桑却又那么年轻的面孔。我们去尝他们的午餐,吃得直皱眉头,他们却有开心的笑容,那么纯洁的笑颜,顿时,让我倍感欣慰,得以轻松离去。 出来后,离集合时间只剩下半小时,在路口遇见有风来拂和巧克力棒棒糖,便一齐去找寺内蓍名的转经长廊。我们一路问了很多人,才终于找到。原来,那一圈转经筒环绕在拉卜楞寺外围。远远望去,转经筒似一个大型围墙,标识拉卜楞与外围的界限,神圣与平凡,灵殿与尘世,就在这一墙之隔。我们几人在最后的时间里,像信徒一样,很虔诚地转完了转经筒,据说可以赎罪,我们虽无罪赎,但一定也是可以祈来福的吧,呵呵。(待续) [此帖子已被 勿忘 在 2006-10-10 15:21:25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