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每每读到那些早出名的文学少年的文字,羡慕得倒不是他们的年少名高,而是往往在后记中补叙的,关于他们与书的紧密联系,尤其记得是,其中一人小小年纪便藏书过万,当时便心生许多羡慕心思,梦想着自己也有这么一天,能坐拥书海。一直计划着,将来有了自己的空间,便是要开一面书墙,浩瀚世界,上下千年,仿佛全在自己的这面书墙里,而自己亦是富可敌国的君王。 自己对于书的态度,也是犹如饕餮之徒,面对着满汉全席,似乎只能狼吞虎咽,而不肯耐心停下里去仔细斟酌其中美妙滋味。 少时,除了作文书和辅导书,是没有自己的藏书的,而自己便一直觊觎着爷爷的那箱书,那箱子里厚厚的重重的似乎带着历史余味的书,其实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一些历史演义和一些文言古书,但那却是我多年的梦想,尤其是爷爷在业余时用蝇头小楷抄写在竖行纸上再订装成册的《古文观止》,当时我不知道那是本什么书,只觉得那小楷抄写是这般好看,私下揣测,所谓书香是不是就是指此。只是,自爷爷逝世后,曾经居住之地转手于人,书在不断更迭中消失了。 而上高中后,是第一次住校,也是第一次可以自主用钱,立刻变得贪婪起来,一看好的书,便是两眼放光,立即买来,并不计划和考虑后果,也从未有人指导该怎样去选择读书,致使偏食的我一直只吃自己爱吃的食物,在读书中我多是选择散文,多耽于感性而少于理性思索,这在后来和我的一个老师谈话中才恍然大悟到自己读书的弊病。只是,年少的我从未知晓也无从矫正,那时爱读余秋雨爱读三毛爱读林清玄,似乎满世界都是诗意的飘絮。比起睿智深刻的思想来,似乎更爱的是华丽繁复的词藻。 大学选择了中文这个专业,似乎觉得一开始就应该在读书里表现出那种与一般爱书人不同的“专业”素养,买了很多专业理论的书,什么诗经讲义,诗论研究等等,严肃高深难懂,似乎外人一看便觉得此人学问高深、专心向学。可是,天知道,自诩专业的我们是多么地热爱那些满是青春风花雪月、畅销以及被老师批评为没有任何营养价值的小说,几年的中文读下来,我最熟稔的却是各历史人物的野史小传,自己有如穿越了各种历史时空的八卦小记者,而那些艰涩的专业名词早在考试后就很完整地还给了老师。然,终发现,自己床头的书竟极少是自己爱看的,但这种“专业”的藏书境界却是自己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追求着。 只是,这两年,无甚心思买书,亦无甚心思看书。大多买来的书,在不停地迁徙中不知流落何方。 而今,这股念头又似火般熊熊燃烧。开始狂热地爱上网购,自在卓越上买过两回后,不太上书店了,我所爱的一些书籍大概从不畅销,在网上也很多是特价,我每每看到,狂喜,自己每买一本就如捡到一个旁人无从知晓的宝贝,越一发不可收拾。 很多书也是不止一次地买了,苏东坡传已是第三次买了,前两本早已不知丢失在何处,虽已看过很多次,但终觉得必须枕边随时放一本才可安心。也有很多书是未听过未接触的,看其简介也有了一读的欲望。 这般热爱,心地已是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