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4|回复: 1

带铺盖住寺观,古代驴友这样投宿

[复制链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6-11-23 1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带铺盖住寺观,古代驴友这样投宿

 

 

319ec8ab051d6d779d0038c5625b0070(1).jpg

 

      在古代,旅馆业没有今天这么发达,驴友外出食宿是个麻烦事。不过也不用着急,驿馆之外的非正式旅馆寺观遍布各地,没有大床房,就睡寺观的硬板床。比较痛苦的是,驴友们外出不仅要带着衣服鞋子,连床单夜壶也得自备。这样看来,古人旅行从来就不是“简装上阵”的,那些孤身仗剑走天涯的侠客,终究只是美好的传说。 
壹 “豪华”旅游客栈,还能听戏看表演


  旅馆,其实早在宋代就初具雏形,只不过那时不叫旅馆,而称客店或邸店。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的汴京中客店林立,尤其是临着汴河大街的相国寺,附近更是客店密集,往来官员、商贾、士兵,皆安泊于此。同时期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客店中客人往来也有形象描绘。


  南宋临安的客店比汴京还多,不仅“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由于生意太好,其他一些卖纸、卖书的店也都设铺待客。挨着贡院一带的客店亦是密密麻麻,这些客店多专门提供给前来参加科考的举子。若遇大举之年,这些客店皆供不应求,“虽一榻之屋,赁金不下数十楮”。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驴友外出,一般会选择这类客栈。


  有别于大城市中的客店,散落在道旁的旅店一般称之为驿站或者铺舍,农家旅馆则多呼为邸店。驿站一般只接待出公差的官员,且费用由政府全部承担。在一些交通要道、村路码头边,也有民间经营的家庭旅馆,旅客不但可以住宿,还可以生火做饭,只是设施较为简陋。官方编写的路程书中,大多有这些店、驿的具体记录,只要按图索骥,大都可以顺利解决。

  有些有商业头脑的商人看出了“驴友经济”,就开设了专门针对旅游设置的客店,并且比普通客店要“豪华”很多。出身仕宦家庭的晚明才子张岱曾到过在当时被看作旅游热点景区的泰山。据他的描述,初到泰山附近时,他对这里客店的规格和提供的服务感到十分不习惯。客人到店以后,店家会先摆贺席,贺席分为三等,按照旅客缴纳的“店例银”进行对应的安排,最上等的曰“专席”,有糖饼、五果、十肴、果核,还能欣赏到专门的戏曲演出。次一等的两个人一席,食物有糖饼、肴核,亦能欣赏演戏。最下者,三四人一席,食物跟二等席一样,但是只能欣赏到弹唱。客房亦对应分成三等,最下等的客房早晚供应皆为素菜,中午在山上所用亦是“素酒果核”。贰 投宿寺观,名人还被夹道欢迎


  除了专门的旅店和商铺提供住宿和膳食服务,寺庙和道观也是旅途中绝佳的住宿场所。明代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明代北京,仅城内就有寺72所,庵77所,观7所,庙77所,共计233所。这些寺观,其实就是变相的旅馆、饭店。如果来访者是和尚、道士,自然可以挂单,食宿免费;如果是准备赶考的穷书生,一般也能免费;如果是居士,不太缺钱的话给寺观一些香火钱,也能享受免费待遇。

  《儒林外史》中提到的牛布衣、季苇萧、庄征君、汤镇台等人,都曾寄寓于城中的庵庙,这里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场地空旷,环境清幽,同时也方便他们雅集会友。如牛布衣寄居的甘露庵,此庙共有三进,第一进供奉菩萨,进去以后中间有一个大院落,六殿三间,殿后还有两间房。偌大的庵堂只住一个老和尚,牛布衣只需交少量的租金,就可以自己单独住一间房。白天他可以外出寻访朋友,晚上可以吟咏诗词,老和尚还常常会为他准备茶水点心。


  有钱人总是愿意住正式客店,但是旅行这事没准,所到之处很有可能并无繁华街市和客店。这时候,他们也只能选择寺观投宿,不过出钱可比那些穷书生大方多了,而寺观对这些显贵、大方的游客也甚是殷勤。明代范守已《游牛首山记》说,沿着羊肠小道走了两里左右,忽然听到松间有击柝声,“山坳疏钟应之”,旋即看见一群和尚半跪在路边迎接贵客。不过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和尚在做什么。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770b3da543bbd8420deeaf821dd009c2(1).jpg

 

 

迎接的手段也花样翻新,明代进士方应选游风穴山,曾亲眼见几十个僧侣组成乐队,吹吹打打,簇拥着客人入寺。若某山寺观较多,还会出现竞争拉客的情况。《游南岳记》里记载,明代藏书家童佩一行人游南岳衡山,经过师姑桥时有沙弥道士接客;往上到湘南寺,旁边有岔路到兜率寺,两寺都派出和尚“接踵迎客”;再往上走三里,是上封寺,有近十个寺僧“引客礼法王”。敬礼法王,都是要花钱布施的,可见寺观为了吸引客人也是蛮拼的。


  所以,准确的寺观投诉指南,下述两条款不可少:名气够大,口袋里不差钱。叁 住宿简陋,夜壶也得自备
  官家住驿站,商旅住客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民宿和寺庙、道观都是不错的选择,而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时常在所难免。正因为住宿条件良莠不齐,所以驴友们要带着衣服、裤子、鞋袜等基本生活用品。


  还有几样物品是今人想象不到的,比如被褥和被单。汤显祖《牡丹亭》“硬拷”一出,狱官想要从柳梦梅那里揩点油,结果打开柳梦梅的行装一看,却只有“一条破被单,裹着一轴小画儿”。汤显祖安排这个细节的用意是想突出柳梦梅的穷酸,却在无意间向我们透露了,那时的人即便再缺钱置备行装,被单总是要带的。徐復祚的《投梭记》也有这样的情节,逃命不仅要裹上衣饰,更要带上被窝。被褥和被单,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铺盖。直到民国初期,不管是住客店,还是去商店做店员,铺盖总是要随身带的。从前所谓的客栈和旅馆,从来都不备卧具。带铺盖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尤其在严冬,或者是年老怕冷,非得有重衾厚褥不可。


  庄子有云,“道在屎溺”,旅途中的拉撒问题,可以在道旁茅坑解决,可是以前的客栈里是没有专门的厕所的,旅客须自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桶就成了出门的必备之物。有些常常外出的老先生,还会专门带个夜壶箱,据说苏州的夜壶箱做得很考究,方方的像个小书箱,里面放青花瓷的夜壶,其上还有一个小抽斗,可放笔墨信笺。有趣的是,夜壶箱的门上有时还会刻上诗句。

 

 若是旅行到了连寺观都没有的地方,像是大驴友徐霞客,经常只身前往杳无人烟的地界,只能用随身所带行李打个地铺也就睡了。最糟糕的是还会遇上强盗,有个叫静闻的和尚曾经跟着徐霞客走过一程,结果在湖南坐船渡江渡到一半时遇到了强盗。具体细节资料记载并不详细,最后是徐霞客赶走了强盗,但是静闻在这场风波中受了伤,加上他的体质较弱,刚撑到广西就圆寂了。


  古人旅行很少独行,一般都会携带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而行。一来是出门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担扛;二来路上万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个照应。仆人队伍更为壮观的也大有人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太湖时,雇了三艘游船,竟有两艘都用来盛载行李和仆从。

 

(转发)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11-25 04:55 , Processed in 0.0557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