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金凤凰》中文报记者专访王英颉实录
赴缅中国蓝天救援队发言人王英颉:
9月11日下午4点,我们从中缅友协获悉,缅甸第一高峰,有2名大学登山队员失踪。我们第一时间把这一信息反馈给了中国蓝天救援队的24小时在线应急处置小组。这个平台仅用了40分钟就确定了基本的救援方针。
9月12日,蓝天救援队连夜从全国调集了雪山救援装备,并从全国抽调了高山救援人员,组建了9人第一梯队,这其中有4名队员曾经攀登过珠穆朗玛峰(珠峰),也有队员曾成功登上珠峰顶。
需要解释一下,登山队登顶和救援是不一样的。以登顶为目标的登山队,只需要选择好正确的路线,然后一路登顶即可。但对于救援队伍则完全不一样。很多失事是在复杂的气候环境下突发的。所以,救援队伍就需要在非常规路线的地区进行搜救,这对登山救援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12日当天组队完成后,全部人员从中国的江西、新疆、北京等地赶到了昆明。在昆明等待办理缅甸签证手续。我们得到了缅甸驻昆明总领馆的大力支持,他们13日早上7点钟就打开大门,加急为救援队伍办理签证,仅用15分钟就办完了签证手续,保证了我们救援队能够顺利地乘坐当天10点的飞机进入缅甸。航空公司也给予大力帮助,救援队的行李超重300公斤,但航空公司没有另行收取费用,行李顺利托运。
之所以这样迅速行动,就是为了能够抓紧宝贵的每一秒救援时间,挽救缅甸登山队员的生命。
9月13日抵达缅甸仰光后,登山队员们立刻转机,乘坐图公司的私人飞机于缅甸时间下午4点抵达葡萄。当天晚上6点多,救援队与图公司、缅甸登山协会、当地军方一起召开了会议,听取有关情况介绍,最后将各方的救援方案做了一个整合。
9月14日早上,救援队做好准备,随时准备出发,但缅方对头天晚上商量好的方案做出了一些更改。缅甸登山协会自己又组织了搜救队伍,并且告诉中方救援队,他们已经和日本登山队组成了救援队伍,而且日本队伍中有人有登顶的经验。因此,他们希望中、日、缅3方展开联合搜救。这样的话,就面临一个问题:如果3支队伍同时沿着缅甸失踪者原登山的一号线攀登,缅方没有办法同时保障接近30人的队伍。因此,缅方与中国救援队协调,建议中方从中国西藏地区进行攀登搜救。蓝天救援队表示尊重缅方的方案和要求。
我们蓝天救援队到达仰光的同时,蓝天救援队的后方平台已经拟订出A、B两套方案。我们也在研究从中国境内进入失事地点的最快路线。最终分析得出,从西藏林芝地区出境,直接进入缅甸境内到达失事雪山进行搜救,预计路程只需要5天。与从缅甸一侧的班兰顶地区到达第二营地的12天时间相比,节省了7、8天的时间。这就可以把更多的体力节省下来用在搜救工作上。
通过中缅双方的沟通,中国蓝天救援队尊重缅方的要求,立刻派遣在国内的第二梯队,从西藏方向进入,开始做相应的准备工作。目前,蓝天救援队的人员已经到达出境的关口,叫做兰林达卡。在这个地方做搜救人员的物资转运和相关准备,这方面的工作预计需要3天时间。
缅甸8人登山队
从中国西藏一侧登山搜救,是一个全覆盖的搜索方案。而我们从缅甸登山协会了解到的情况,他们认为只需要搜索峰顶就行,可以放过下面地区。所以,这就是登顶搜救方案和全方位救援方案的不同之处。这并不是说,我们中方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队员不具备登顶的能力,而是我们展开了两个不同海拔同时作业的一个救援方案。这个救援方案是与缅方协调过的,缅方认可的。我们是应缅方要求从西藏进入登山搜索。
有一些缅甸媒体称中国救援队因不具备登山能力而回国,这是不实之词。中方登山队不是因此而回国的,而是为了延续这次救援行动。应缅方的要求,从中国西藏一侧进入。目前,我们的人员已经到位。
9月13日晚上6点开会,当时开会时缅方还没有拿出中日缅3方联合搜救方案。那天晚上会议是图集团、登山协会、军方、中国登山队讨论有关搜救问题。
缅甸直升机最远抵达的地方是班兰顶(pang nan dim),海拔2000多米,接近3000米,即使是这个区间,也需要视天气变化而定,天气条件允许才能飞行。从班兰顶营地到达海拔4800米的二号营地需要12天的徒步攀登。从二号营地到山顶,登顶所用时间,要看天气和能力,缅甸失事登山队员用了7天时间登顶。从海拔4800米到5800米用了7天的时间。
我们中方原定的计划,都是从同一条线路走,这中间没有任何问题,中方登山队从技术方面、装备方面、人员方面都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对他们表述的只是说我们会在5400米至5800米分一个小组上去搜索,5400米处分另外一个小组同时展开来搜索。因为缅方他们只具备一个小组展开搜索的能力,而我们中方具备2个小组同时展开搜索的能力。我们认为这种雪山救援,不是说登顶看看,看看有没有就完了。而是说,在失事者可能存在的区域全覆盖地搜索,这样才能称之为科学救援。
记者:这也就是说中国救援队和缅方在理念上和目标上有了明显的分歧?
王英颉:我们中方在3方会议中,一直没有讨论到装备行不行的问题,一直讨论的是一些技术难点,互相分析,从技术角度去分析它。事实上并不存在我方能不能上的问题。
记者:有媒体称,中国登山队来的比较急,带来的装备不足以支撑救援行动。
王英颉:所谓不足,不是装备,而是后勤补给,是食品,我们带了7天食品,没有带更多的食品是因为事先缅方答应提供后勤保障的。我们现有携带的技术装备,攀登喜马拉雅山都是没有问题的。在沟通中,缅方已经保证我们所有的后勤补给由缅方来提供。所谓的具备不具备条件,仅仅是缅方食品保障问题,不是说我们其它的搜救设备和登顶装备没有带全。
记者:关于直升机的问题,缅方自己说,缅方的直升机只能飞到海拔不到3000米的班兰顶。
王英颉:其实,缅方直升机还可以飞得更高些,但是飞行员缺少山地飞行的经验。中方当时提出,能不能尝试着把登山搜救队再往前送一程,这是因为登山搜救队需要赶时间,并不是中国登山搜救队不具备攀爬能力。如果能把登山搜救队向前推进,节省两天的路程。这对于失踪者而说,生还的几率会增大。而且我们从中国境内,仅仅用了24个小时的时间,就赶到这里来了,就是为了抢时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希望争取时间。如果直升机能够往前飞一点,中国救援队就能够3天到达营地,这与12天到营地相比,节省了大量时间,这对救援失踪者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记者:有媒体称,T国登山队带来直升机,有没有好的直升机能够将救援队直接带到峰顶,直接展开由上往下搜救。
王英颉:直升机受气候的影响很大。好的直升机,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协助登山救援队的直接登顶,但是任何好的直升机在雪山上都受天气影响很大。直升机一旦进入峡谷地带和峰顶,它的侧风和空气稀薄,直升机的提升力下降,会带来极大的风险。目前,全世界除了尼泊尔有非常优秀的绕飞珠穆朗玛峰的飞行员以外,包括整个东亚国家,甚至于说美洲一些国家,雪山山脉上进行降落搜救的风险都非常大,而且对驾驶员的要求都非常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20 5:53:2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