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序:
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
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
这是清代光绪年间南康知府王以敏题刻于汉阳峰峰顶石柱上的一副对联。
自小时起,匡庐奇秀美景在我幼小的心中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父亲曾多次游历庐山,他告诉我汉阳峰是庐山主峰,古时每当月朗风清的夜晚,站在汉阳峰顶远眺西北方向就可以看到汉阳灯火,从此我的心中就对这座神秘的山峰充满了无限遐想。
长大后我曾两度登临庐山,在牯岭街问当地人通往主峰的道路,对方以不解的眼神注视着我:远着呢,估计爬上去得2天2夜……
在路网发帖问询后得知,登顶过汉阳峰的路友也寥寥无几,直到一天到晚插科打诨的“茬子”以调侃的语气留言道:空空,还是你带我们去把它干掉吧!这时的我才下定决心去登顶这座对武汉人意义非常的山峰。尽管此时我对能否登顶也心里没底,但是目标已定,就算再难再险,我们也要一往无前。
经过一个多月认真细致的准备,空空军团二十二勇士于中秋雨夜踏上征途。
起点简寂观是道教始祖陆修静的道场,这位当时和陶渊明及慧远大师齐名的陆天师在此一统南方道教各派,创立了大行于世的南天师道。正因于此,明宪宗以以上三位为原型,创作出了意寓三教合一的一团和气图,被后世传为佳话。
云蒸雾霭中,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道,我们向汉阳峰挺近。山道越走越幽深,幽邃的气息越来越浓。那已溶化为自然景物的坚实路基,那指向风景绝佳处磨滑了的石径,镌刻着历史岁月有过的辉煌。遥想当年,南康人陶渊明可曾在这里触发过灵感,创作出千古传颂的《桃花源记》?而徐霞客是否也曾登临过此处,留下“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的感叹?
临近顶峰,我欣喜地发现,通常在湿地生长的水杉林在这里连成了一片,苍翠挺拔,蔚为壮观。再往上攀登,繁茂的竹林好像让我们置身于星星竹海,原来我们已经来到了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
眺望大汉阳峰,它就像一顶硕大的黑色华盖耸立于天地之间。略低于它的小汉阳峰与它紧紧相依,恰如一个支撑“华盖”,戴着头盔的武士。浑圆的“华盖”与锋利的“头盔”,在云海之中飘忽不定,若隐若现,恍如仙境。
登上峰巅,汉阳峰另有风韵,正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庐山游记》中记叙的那样:“……至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首逼汉,此其最矣。”峰顶中央矗立着一枚如定海神针般的四方石柱,石柱正东面刻着“大汉阳峰”四字,西面刻着“庐山第一高峰”,清人王以敏的对联分立于南北两侧。我们湖北人登临此峰,不禁感慨万千。
在主峰流连多时,我们从西北面下山,去追寻那梦中萦绕多时的桃源圣境。
下山的路异常湿滑,我们于长满青苔悬崖边依次穿行,稍有不慎即会酿成大错。大家已无心欣赏周边的美景,每走一步都万分小心。
经茶园,过深涧,下山的小径渐渐宽阔了许多,视野也越来越广。历经千难万险,眼前豁然开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分明已经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踏着一千六百年前五柳先生的足迹,徜徉在康王谷中,遍赏桃源美景,所有人都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