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3|回复: 0

[转贴]传统、宗教和自然保护

[复制链接]

584

主题

1066

回帖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51005
发表于 2004-3-23 2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宗教和自然保护

到了西藏,特别是到了拉萨,宗教的氛围扑面而来:你看那倚山构筑的布达拉宫,它的气势和壮丽,好象雄踞在西藏之巅;

你看那遍布拉萨的寺庙群以及寺庙中的金镶银嵌和珠宝艺术,几乎聚积了西藏全民族的财富和智慧;

你看那活佛、经书、教义和酥油灯,几乎占据了每个藏民的心灵;

你看那每一个高山垭口上的玛尼堆,每一个路过的藏民都会献上一块石头、一条经幡;

你看那十人合抱不拢的“巨柏王”,身披着白色的哈达和五彩的经幡,好象是天人在神交,古今在对话;

你看那长跪在漫长道路中的朝圣者,衣衫褴褛却神情坚定,同学们戏谑为“这是最虔诚的生态旅游”;

……

这种自然和社会现象难道和自然保护意识不相联系吗?

这是绿色营每个成员都在观察、思索、追寻和探讨的问题。许多同学从感性上来认识,也有几个同学从理性上进行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郎艳说;“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人们从精神上领会了自然的含义,也就是接近了真理。在人们还无法接触更多科学的时候,宗教是保护自然的巨大力量。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里的人淳朴、虔诚。淳朴是因为他们善良,虔诚是因为他们执着。也许他们的物质条件远远不如我们,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裕充足的。我拍了一张藏族老妈妈的照片,一个朋友看了以后对我说:‘老人的神情之中,除了慈祥,还有一种从别的眼睛里很难见到的东西棗安宁,那应该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对生命的感悟。从她的神色中可以读出,西藏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北京大学马宝建说:“我两次到西藏,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在西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藏族人民在蓝天、白云、草原之间,牧牛羊,烧牛粪,住帐篷,死天葬。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归于自然,一切仰赖自然而不破坏自然。传统的人们,人们的传统,都是那么纯净。这里人和人的关系,和我们在内地城镇所看到的也大不相同,相互之间没有戒备,只有真诚。我们可以随意和藏民交谈,你的微笑定会换来他们热情而纯真的接待。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都是源于西藏人民自身的和谐。人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还要追求精神生活。当前世界范围内物欲横流,造成对生态的极大破坏,就是只重物质、不重精神的结果。而藏传佛教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另一种精神世界,力求精神与肉体的和谐,内心与世界的统一。我想这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和谐的深层原因,也是创建新的生态文明的有利条件。”

清华大学沈冰行前读了不少书,到西藏后又积极参观寺庙、用心访问调查,归来后比较系统地写下了自己的想法。他分析西藏自然生态所以保持比较好,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追溯到远古时代,是由于人们对强大自然力的无知而产生的畏惧和崇拜。但纯朴的保护自然的意识的最终形成,宗教起了决定性作用。自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区以后,如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这些佛家思想,和西藏原始“万物有灵”的本教结合在一起,保护自然就成为一种强大的宗教意识。特别是政教合一以后,宗教成为西藏文化与社会活动的核心,甚至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建筑、艺术、文学、哲学、甚至藏民的一生,都溶化在宗教之中。行善事,不杀生,崇拜神山、神湖、神树、神兽等含有保护自然的信念,就成了每个虔诚藏民的行动准则。

第二,保护自然意识的存在,西藏还有其客观的原因,即高、寒、荒等特殊的自然条件,使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些微的干扰与破坏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有过这种经验,因此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形式,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春天是人们普遍踏青的季节,藏传佛教却认为这时正是草木萌芽生长期间,不得践踏,因此藏民中就严守着避青、护青的传统。

第三,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的极为不便,造成一种地缘势垒的格局,对自然生态的保持也有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西藏和周边民族交往很少,除了传入佛教以外,几乎没有军事争斗和商贸往来。正是在这种长期自我封闭,很少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西藏社会的发展也就比较缓慢,许多古老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才得以长期保留。

第四,西藏严酷的自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活动,使广大地区成为人类很难涉足的“无人区”,而这些地区正好是生命力特别顽强的野生动物、植物的天堂。同时,生活的艰难也限制了人口的增长,并将许多外来移民阻挡在青藏高原之外,地广人稀就保持了西藏许多地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近年来上述条件都在发生急剧变化。

过去由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处在区域性的、相对缓慢的过程中,所以西藏能够把外来的影响长期阻挡在门外。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个世界都搭上了工业革命的快车。面对着这股前所未有的科技浪潮,西藏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进程,地缘势垒就再难以作为保持自我封闭的条件。特别是随着政治制度的巨大改变,随着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援藏的干部和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大批的藏族青年纷纷赴内地以及印度、西方求学;寺庙中的喇嘛既学汉语,也学英语;西方的游客日益增多;随着青藏、川藏、滇藏、新藏公路的逐步修建,来西藏谋生的四川和其他地方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这个地域上和精神上的地缘势垒正处于分解之中,引起了多方面的重大变化。

正是在这种动态变幻之中,使得我们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很难一致。

援藏的东北林大学生徐斌荣就建议把这次西藏之行的主题“尊重传统,认识自然”

,改为“尊重自然,认识传统”。北京大学封云飞也认为对自然主要是尊重问题,对传统主

要是认识问题。他说:“认识自然,就象认识人类自己一样,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去做,但我们还不能象尊重自己一样,去尊重自然。自然可以比喻上帝,她造人之初,是希望人类和世间万物生存与共,和谐相处。但人类的私心和能力同上帝的意愿分道扬镳,并把大自然当作人类的殖民地,认为她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又有无限吸污纳垢的能力。把这种行为称之为人类沙文主义乃至人类帝国主义并不为过,但自然不会永远对这种狂妄自大保持沉默。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

传统,千百年的积淀,它永远是有道理的。藏区的传统也是如此,既有维护生态平衡的方面;也有为统治者所利用的方面。如果传统和宗教都是保护自然的话,那么拉萨河谷该是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了。再看看宗教建筑所耗费的自然资源,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所以谈到藏区传统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先认识哪些在客观上起到保护自然的作用,哪些是适得其反。”

这里我想强调一点,说西藏的传统、宗教保护自然是看总的方面,大的方面,不能用以树代林的方法。拉萨河谷是历来不存在森林,还是存在被砍了,现在还缺乏这方面的历史资料。不过我认为封云飞和徐斌荣的看法,不是反对,而是丰富了我们的认识。在传统和自然两个问题上,认识和尊重都很重要,而且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认识自然,才能尊重自然。同样的,只有认识传统,才能尊重传统。

认识不是个简单的问题,认识自然是如此,认识传统也是如此,现在谈论西藏的文章和书很多,但给人一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感觉。这是必然的,西藏对我们内地和外国人来说,毕竟是一种迥异于自己文化的异域。我们看的多是表面,而不是实质;我们是站在外面,而不是身居其中。外来人的看法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的敏感性、比较性、客观性,往往能触及问题的实质。当然,这不是短期或一次能完成的。

尊重也不是简单的问题,尊重自然,封云飞说了,不容易做到;尊重传统,也不容易做到。特别是我们过去对宗教有偏见,现在仍然存有偏见,有时候口头上也讲尊重,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文化的认可,至于宗教对自然保护的作用,在中国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知之甚少的问题。国际环保界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作为西藏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区,我们更应该注意。所以把“尊重”摆在头里,正是激发我们应该努力去认识的意思。何况我们原来定的主题更明确一些:“尊重传统,保护自然”。后来因为有人忌讳“保护”会联想到“破坏”,才又改为“尊重传统,认识自然”。

这个问题的意见分歧看来还不算尖锐,还有许多问题的看法,更是针锋相对。譬如:

有人说:“西藏人纯朴,不错,那是因为那里落后。”反驳者说:“那里所以民风纯朴,是因为他们精神世界的高尚。”还有人说:“这种争论好比是,一个说有颜色,一个说不是没颜色,争不到一块儿。宏观来说(不是指个别人),精神高尚和生活落后可能是一回事。”

有人说:“宗教是一种唯心的哲学,不是我们所应当依靠的。”反驳者说:“这是偏见,宗教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理想追求,是一种超越世俗物质利益的精神境界。因此,宗教文化的精华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特别是许多宗教的教义中关于人生、社会、生命、自然、宇宙的一些哲理性的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和自然的现实,都是丰富我们保护自然的精神遗产。”

有人说:“用宗教来保护自然,是科学的悲哀。”反驳者说:“过去我们习惯于把宗教和科学对立起来。其实,宗教和科学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份量,都是人类生存过程中所必需的。保护自然完全依靠科学,起码是不现实。有人说,除非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只有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的元首是一位超常的科学家。这样的科学家现在没有,以后也很难有。保护自然科学是首要的,但在现实的条件下,我们不能只依靠一种力量,而必须依靠多种力量。历史和现实证明,宗教是保护自然的重要同盟军。”

有人说:“随着时代的潮流,西藏固有的宗教文化正在受到冲击,宗教的影响也日益淡化。我们和一些藏族青年接触,就深感他们的宗教意识远远不如他们的父祖辈。寺庙里所有神龛和佛像的周围,都簇拥着各种货币,求得布施是应当的,但这种刺眼的做法实在和‘神圣’不相协调。在布达拉宫的正门前,还竖立一块很显眼的MOBIL广告牌,就是在彼得堡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的门前,也看不到这种有损宗教尊严的景象。由此可以推论,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宗教在自然保护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反驳者说:“宗教过去保护生态功不可没;由于她历史悠久,深得民心,影响深远,现在和将来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群众中的自然保护意识,可能随着宗教意识的淡化而淡化,也可能和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相汇合,变成更巨大的物质力量。譬如说,宗教受到主观和客观的影响,自觉地往自然保护方面倾斜,把宗教的保护意识与现代的生态学结合起来,丰富和提高原来的教义,吸引更多的教民投入到自然保护的行列。这从宗教的渊源来看,是可以接受的,从宗教的发展来看,也是乐意接受的。这样,淡化就可能不是淡化,而是一种革新或深化。而且在国际上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如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组织出版了一系列宗教保护自然的书籍,还举办过两届世界五大宗教为自然祈福的集会,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有人说:“佛教所宣传的实际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过于强调人的承受和忍耐。这种消极的人生观确实可以使社会保持长期的稳定,并可很好地保持古老的文化传统,但它又同时极大地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把自己远远抛在时代的后面,长此保守封闭下去,必然是死路一条。”反驳者说:“不对。从保护生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长治久安的生活来说,佛家的宗教观是积极的。相反的,那种拼命发展经济,拼命掠夺自然资源,拼命追求物质享受,以秃山浊水代替青山绿水,以灾难代替宁静,以尔虞我诈代替淳朴民风的生活方式,才是短视的,不留后路的,因此才是消极的。因此当我们建立生态文明和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应该从各种传统思想中吸取精神营养,也包括从一些宗教哲理中吸取精神营养。”

这些尖锐的不同看法,在书本上是读不到的,在课堂上是听不到的,在北京是涉及不到,也想不出来的。这些没有使我们感到茫然。相反的,它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加深了我们的认识。我们不可能下什么结论,也不可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思想上的收获是无形、多方位的、巨大的,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然和传统的认识,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只有认识更深,才能真正尊重。只有尊重传统,尊重自然,才能摆正人在社会中和自然界中的位置,才能进入世界大同、天人合一、天人共泰的思想境界。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
聪明的人,不问现在,
豁达的人,不问 未来。
明白的人,用心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11-29 20:39 , Processed in 0.0404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