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8|回复: 5

中国有一帮无比奇怪的人!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1489

回帖

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9729
发表于 2009-7-16 0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作者:江心岛

中国人民有很多优良传统,譬如说“人云亦云”之类的,不用教,打出了娘胎就会,按孔老二的话,这就是“生而知之”也。

现在“国学”之风吹得极度柔靡,似乎是无孔不入,连三岁小屁孩都扯着本《三字经》啃着玩,更别说脑袋瓜空荡的大人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忘了抱着碗热干面,一边稀溜一边盯着《百家讲坛》上的于老师、易老师讲新版国学评书,倒也是听的津津有味。等吃饱了放下筷子,一面拿根牙签剔牙,一面咂摸着于丹老师刚才的动听话语,然后特感觉自己肚子里的水不够,一激动,便会撒丫子狂奔书店,整一本最厚的《道德经》拿回家,从此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国学”探索旅程。

我上面说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其实大多数人根本连书都不会看,只是一听别人闲扯,便会:“噢!国学啊!”还没明白咋回事,就已经激动的不得了。激动也就激动吧,还喜欢瞎凑份子,老远看见来了个白胡子老头,口中唱着“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便冲过去抱着老头的大腿高呼:“大师啊,终于逮着个国学大师了!”然后抓着老头大腿就想给拽回家供起来。

旁边人一看,赶紧拦着,说:“错了,错了,这老头儿是假的,甭看他胡子挺长,可是肚子太小,没多少油水,再怎么熬,也就能挤出两滴淫诗来,还都是抄的。”这帮人一听,便勃然大怒,朝白胡子老头屁股上狠踹两脚,骂道:“奶奶个腿的,差点就上当了!”然后瞪着无知的小密缝眼,直勾勾的问道:“这老头儿是个假玩意儿,去哪儿能搞着真货?”

有人就说了:“真的倒有一个,可惜昨天早上刚去世!” 这帮人立马狂蹿,直奔灵堂,趴在地上便号啕大哭,比自己爹妈死了还悲痛欲绝,一边擤着鼻涕一边念叨:“大师啊,最后一个大师啊,你就这样离我们而去呀!”

等眼泪已经挤不出来了,这帮人突然想起一件事来,因为哭的过于匆忙,忘了问这去世的老头叫什么来着,只知道是个大师,还不知道人家是干吗的。便怯怯地小声问道:“有谁知道这位大师是干吗的?”旁边人搭话说:“大师是研究瑜伽的!”

“噢!啊!”、“啊!哦!国学大师啊!钦佩!敬仰!崇拜!无以复加、五体投地、有如黄河之水加长江之水再加雅鲁藏布江之水和所有水的滔滔不绝!”这帮人一番感慨之后,顺手从灵堂抄起一本大师遗著《如何把吐火罗文翻译成梵文》,仔仔细细、细细仔仔地一页一页翻看,然后按在胸前发誓,一定要把这本书拿回家,让自己的孩子从此扔掉《三字经》而改读吐火罗文,以便把中华国学发扬光大!

上边的话都是我的调侃,脑子进水的要是看不懂,我也没办法,爱懂不懂!我其实想说的,就是中国有很多人挺贱还外加无比奇怪,被人忽悠晕了也就罢了,可是还没等自己醒过来,就喜欢晕头黄脑地再去忽悠别人,然后整一大帮人一快晕,感觉还挺美。

“国学”和“大师”现在已经成了中国最烂大街的概念,更搞笑的是,凡是整天叫嚣“国学”的人,百分之百的都搞不明白“国学”是什么玩意儿,你要真问他“大师”是什么?这帮人除了能报出人名外,剩下的就是一脑子浆糊,根本就不知道大师的东南西北,但你要是问他“小姐”是什么?他们肯定都心里透明白!

一直认为不说话不会死的。 现在才知道还有一种死法: 看戏笑死。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5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5283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09-7-16 1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快乐而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1489

回帖

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9729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季老仙逝 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焦虑             来源:××的博客

 

季羡林大师仙逝,让我感到自己第一次身处卡尔雅斯贝斯所说的“临界处境”,让我们可以接触到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发挥了精华净化作用,它可以治疗我们的浅薄和自满。
    
    
季老曾留学德国。二战后的德国人,在失去一切物质财产的震惊之余,在经历危难和恐惧的时候,他们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积极感觉,在人被剥夺了一切、只剩下赤裸裸的人性(人类的基本意识)时的感受。由于身处险境,一个人的生命反倒被更多的价值,简单的东西变得宝贵起来。季老作为当今学术界少有的著作等身的学者,他的仙逝对当代肤浅薄脆的中国文化无疑是釜底抽薪,当我们面对失去他的当代中国文化,我们无疑是处于一种“干涸的险境”。
    
    
我们面对这样一位大师,我们应该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学问是怎样炼成的。19岁的季羡林,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选修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1935年,被德国格丁根大学录取,从梵文权威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Ernst Waldschmidt)学梵文、巴利文和佛学。一个是民国的清华,一个是德国的格丁根。季羡林1946年回到中国,已然是一代学子翘楚了。文有季羡林,理有钱学森,当代硕果仅存的两个划时代的大师,走的是“民国+外国”的锻造路线。这对于我们今天来讲,可供思考的,未免很多。
    
    
现在很多人把季老归为当代儒学,国学大师,其实,这是摆了一个大大的乌龙。我们现在如果不澄清这个问题,将季老的学术地位再搞这么一乌龙,就是对逝者不尊了。季老的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应该是东方学研究领域,比如,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以及吐火罗语研究等等。如果说这些研究离老百姓遥远的话,那么,季羡林对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做了这样的评价:“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罗摩衍那初探》)长期以来,孙悟空一直被误认为是中国原创的艺术形象,季老有博大精深的印度学基础,他的研究彻底颠覆了“孙悟空来自中国”的观念。主张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我们也通过季老的研究,对印度文明有了最公允的认知。20081月,季羡林获“印度公民荣誉奖”。我曾经写过文章,指出这一点,季老非儒家,我们不是否定老人,而是,正确的认定季老的学术地位,则是最大的尊重。
    
    
学术圈的风风雨雨,历来难有纯粹之人,想季老晚年,1999年以88岁高龄访问台湾,拜谒胡适的陵墓,他写道“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季老的文字是当代重新反思胡适的有力之文,重新反思胡适,与重新调整鲁迅,都有着很重要的文化意义。
    
    
法国哲学家布里埃尔马赛尔曾经写到“1946年,当我走过维也纳市中心的废墟的时候,或者近期,走过卡昂、卢汶、维尔茨堡的时候,我感受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恐怖和焦虑。”季老走后,当代中国文化领域,我们也有马赛尔的这种“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焦虑”,我们现在,习惯于渲染悲情,渲染泪水,真正的学术大师不会万民痛哭,是让我们正视内心的这份焦虑。泪水说明你是一个戏剧的观众,而面对焦虑无所回避的真诚,则说明你是一个思想者……

一直认为不说话不会死的。 现在才知道还有一种死法: 看戏笑死。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273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0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7-16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许许多多的民众一样,或许不懂国学、东方学之区别,对于季老之仙逝,焦虑的是大师的离去,更因现实中大师的稀缺,不见真大师,而伪大师们沸沸扬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主题

643

回帖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6398
发表于 2009-7-17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学术大师不会万民痛哭,是让我们正视内心的这份焦虑。泪水说明你是一个戏剧的观众,而面对焦虑无所回避的真

诚,则说明你是一个思想者……

 

[url=http://t.sina.com.cn/1700354377?s=6uyXnP][/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1489

回帖

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9729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玉芬:

......真正的学术大师不会万民痛哭,是让我们正视内心的这份焦虑。泪水说明你是一个戏剧的观众,而面对焦虑无所回避的真

诚,则说明你是一个思想者……

 

这段话我都只是一字不差照搬的,人么,不管能接受不能接受,都得听听别人说的,嘿嘿。

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说“大师”的称号已经贬值了,却又推出一个褒义称号:“思想者”。

一直认为不说话不会死的。 现在才知道还有一种死法: 看戏笑死。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11 00:21 , Processed in 0.0427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