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 发表于 2009-11-23 15:14:08

探寻鄂豫陕三省交汇点之(二)白河县和蜀河古镇

从鄂豫陕三省交汇点之郧县白浪镇回到十堰,再折转来到十堰火车站。本来计划当天晚上坐一天最后的一趟的18:37从十堰开往旬阳的K804次列车,但是当我们赶到火车站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第二天早上开往白河县的车是广州—汉中的K767,清晨05:27开,于是只好先买票,找地方住下再说。

10月30日一大早,天还是黢黑黢黑的,我们来到车站,上了这趟火车,车上也没有什么人,一个人睡一条凳,好歹在车上补了一哈瞌睡;06:49火车到达的是“白河东站”,原来从上个月开始,襄渝铁路复线全部开通后,去白河县上行的旅客列车全部在白河东站停,而下行的旅客列车则全部在白河县站停,两个车站间隔大约8公里。这也可以算是在路上的一个风景了。

白河东站是最近才开始使用的新站,由于环境的限制,白河东站设在两座山中间的只有大约200米的一段平地上。我们的列车停稳的时候看到前面已经钻进前面的一个隧道。




而后面的车厢还在后面的隧道里面没有出来。



车站外面停满了接客的出租车和面的,其实下车的没有几个人。我们先叫了一辆出租车去白河汽车站,一问,开往安康的班车才走,而下一趟车的时间要等到10:00了。为了不耽误时间,我们与司机商量直接前往蜀河古镇,司机执意110元,我们又拉了两个也去蜀河的老乡,这样算起来费用还是可以接受的了。

小贴士:

蜀河古镇在白河与旬阳中间,坐火车两边下均可。

白河与旬阳之间没有专门的客运班车,但是从白河开往安康的班车经过蜀河,每天大约只有3班,时间是上午7:00;10:00;下午14:00。到蜀河的车票是20元。从蜀河返回白河的路过班车在汉水桥上等候,第一趟大约在中午12:00。

建议坐面的前往,费用也是20元,由于面的是跨县营运,所以面的司机会让你在两县交界处的冷水镇换车。一票制,倒也简单。

到达蜀河镇对面的汉水大桥上面有一个收费站,司机们往往为了省过桥费而不过桥。去的时候在大桥前面下车,走过大桥就是蜀河镇了。回来的时候也一样,先走过大桥,在收费站外面上车,车很多。

地处陕南秦巴山区的白河县,是典型的山区地貌,山高坡陡沟壑交错,从白河——蜀河的公路是316国道,在这是一条沿汉江岸边开辟的公路。历史的原因,道路并不宽,但是保养得还是比较好。可喜的是湖北十堰至甘肃天水的十天高速公路即将建设,这是从湖北郧县进入陕西白河县再延伸的高等级公路。



公路沿汉水蜿蜒而行,两岸不时掠过村镇,高高的吊角楼在汉水边特别醒目。



刚刚过蜀河镇的汉水大桥,对面的坡上立着一块指示牌,蜀河古镇到了。



蜀河古镇位于旬阳县城东部,距县城56公里,位于汉江蜀河交会处,属秦巴山区汉水中游谷地。民清时期南方的商品从武汉装船,经汉江水运至中游蜀河古镇卸船,再利用马帮翻秦岭,过商饹,入关中,贸易西北。所以,蜀河古镇是汉江水运的一个重要的码头,也是民清时期的商贸重镇,誉称陕西四大古镇之一。

一场细雨打湿了古镇的街道,我们离开湿漉漉的人流和车流,先在街道上找一家干净的旅店住下,推开窗棂,楼下是一派小镇的景象。

老黄 发表于 2009-11-23 15:14:22

下得楼来,我看到的是一条新街和两边新建的房舍、商店、饭馆,还有一处很大的集贸市场。也只有在市场的大门的上方,有一块牌子在默默向每一个外来的游人诉说着小镇的昔日的辉煌。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商贸集镇都自誉为“小汉口”。



我站在繁华的小镇街道上,放眼四望,极力寻找具有1700多年历史历练下的古镇的痕迹。



好心的店家的指点,走入旁边与新街并行的一条老街,遥远的古镇才又活现在眼前。狭窄的小巷、斑驳的旧宅静静沉睡着,向远道而来的我们诉说着当年的繁盛。



据当地老乡说,原来老街全部是鹅卵石铺成的凹凸不平的狭小街面,这些被行人长年累月磨得闪闪发亮的卵石小街上,当年不知道走过多少青衫的布衣,红粉的佳人,高马的官宦,豪爽的侠客,买醉的汉子,落魄的文人,收网的渔翁,伐薪的樵夫,



如今,卵石小街已经被当地政府嫌不现代化而铺成为了一条水泥路,一排排经风雨侵蚀留下岁月斑痕的木楼阁也翻建设成为精致的小楼。



小巷深处有人家



随着公路的建设和铁路的修通,如今的蜀河已经不复以往的繁华,有的只是历史的沉淀和宁静古朴的老街,斑驳的旧宅还留在。

老黄 发表于 2009-11-23 15:14:27

蜀河古镇人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各异。最具代表性的有清真寺、杨泗庙、黄州馆。

蜀河的清真寺,在老街的北头的一个山坡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在清末民初又进行了扩建。

清真寺算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筑。四周绿荫掩漾,树木葱茏,有小溪绕寺而过。正门系砖砌牌坊式样的门楼,顶部装饰翼角飞檐,檐下壁面有莲花、菊花、海龟彩绘图案。门上中央悬置“清真寺”匾,大门上有砖面阴文楷书“护国宫”三字,大门两侧有青瓷镶字对联:
帝德兴和,想当年楚江声远,万古神功昭日月;
帮历盛极,信此际秦西威镇,千秋俎豆祀馨香。



我们进去的时候,阿訇可能正在休息,走进院内,里面是个四合院,分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院内护栏有形态各异的狮子大象等石雕。房檐上的飞龙游凤,木刻精致,造型优美。整个建筑错落有致,设计之精心,构筑之巧妙,可谓独具匠心,美丽如一幅雕塑。

后面有一座小塔,一张石桌落满了黄色的树叶。



杨泗庙位于汉江边悬崖上的,因其内供船工始祖杨泗爷,取名杨泗庙。相传在汉江水运兴盛时期,杨泗庙有“夜照万盏明灯,日受千人叩首”之氛围。

杨泗庙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则汉江滩多险急,修建此庙宇供奉船工始祖,祈求平安。二则过往船只到此停驻,可供休息、议事聚会。

庙内有戏楼、小院、神殿,其建筑风格典雅大气,错落有致,结构合理,具有鲜明的南方建筑风格。镶嵌在正门两侧的对联为:

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岿屹立;
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静波平任遨游。

可惜年久失修,现在已经成为一栋危房,大门紧闭,不让进入,我只有在外面的围墙旁边拍下这张照片了。



其实也不能全部怪人们没有维修,只怪汉水每隔几年就会涨水,一涨就会涨一、二十米,除了高高在山崖的杨泗庙据说还没有被洪水淹没外,几乎全镇都被水淹没过。特别是1975年的大水,几乎是灭顶之灾。

黄州馆位于蜀河古镇下街后坡,坐西向东,依坡而筑。结构为砖木结构,与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格局相符,具有浓厚的南方建筑特色。为清代黄州客商所建。

我们去的时候。看到的是已经维修了快一年了,门口牌子上写道是工期为一年,可是看现在的样子,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完工。

老黄 发表于 2009-11-23 15:14:31

蜀河镇在清末曾是汉江上游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通道,当时蜀河外地客人五方杂处,皆修有会馆,如陕帮三义庙、黄帮黄州馆、回帮清真寺、武帮武昌馆、江西帮万寿宫、船帮杨泗庙,还有本地帮的火神庙等。甚至到1943年的时候,蜀河镇还有客户69家,其中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大商号有恒顺德、轩记、老生祥、益泰恒、吉庆和等11家。

本来以为在这个相对偏僻的地方可能还会保留下来一些古镇的元素,但是我们看了以后很是失望,蜀河作为一个古镇已经名不副实了。



现在的决策人可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听说老街上再不准拆旧房子盖新房子了,可惜已经晚了,失去的东西再也回不来了,永远回不来了。



我站在镇旁边的山上看蜀河镇,蜀河从山脚流过,注入前面的汉水,它也许已经流淌了几千万年,以后还要流淌千万年,是不是我们的忧虑是多余的呢!

老黄 发表于 2009-11-23 15:14:36

乘晚上有微风习习的时候,我们下到蜀河与汉水交汇的河滩,遥想当年这里人烟埠盛,喧嚣如市,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沿河一排排吊脚楼,前门对街,后门傍水,一派"人家皆枕河"的情趣跃然而出。


可是眼前是三位悠闲的垂钓者,挂勾、抛绳。轻轻一抖,弧线划过,一条银光闪闪的小鱼立马在绳尾弹跳,细看,鱼儿不大,大约有一指长,圆滚滚的,想必一点美味可口,



古老的汉江水不倦地流着,一个个小漩涡如朵朵水莲花在流淌, 在湛蓝的汉江与湛蓝的蜀水,在这里与青蓝色的天空汇下像一片碎银一样闪闪发光,更有甚者,有渔夫干脆直接下水,张网捕鱼,“水至清则无鱼”,不知道他能否捕到鱼?

老黄 发表于 2009-11-23 15:14:41

当年的蜀河古镇各种小吃遍布街头,有名的有回民的羊肉包子、羊肉火烧,还有肉包子、菜包子、锅盔、锅贴、凉粉、凉面、甜酒、油条、麻花、芝麻糖等。

现在的镇上餐馆林立,几乎看上去与任何一个城镇的饮食没有区别。我们在老街的一家小饮食店门口看到了刚刚出锅的元子,金黄金黄的,煞是喜人,一问,才知道是红薯元子,5元一斤。



进镇子的时候,可以看到路边有一家“羊肉泡馍”的气派的餐馆,本来嘛来到陕西的地盘,当然要品尝陕西的美食,可是当我们准备前往这家餐馆的时候,旅店的老板告诉我们:要吃正宗的羊肉泡馍就要去“老马家餐馆”,那个才是真正的回民餐馆。

按照老板的指引,穿集贸市场上老街右转,沿老街寻了一阵,依然没有看到,进一条小巷,复问一小儿,儿童往旁边的一处山崖下面一指。进去,果然看到有一家餐馆,几间平房在一颗大榆树下面排开,门口有一块水泥地坪,一块不大的招牌钉在屋檐下。

屋内有几张桌子,干净、整洁,厨房里面两位姑娘在包羊肉水饺。



不一会,一碗热气腾腾,肉烂汤浓,香气诱人的羊肉汤端了上来,再掰进一块干饼,看起来果真是一份地道的陕西羊肉泡馍了。

老黄 发表于 2009-11-24 15:38:42

早知道蜀河上游有一个“红军乡”,于是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包了一辆面的前往。

这片山坡是由国家出资兴建的梯田,也是形象工程。



路上看到的蜀河在山里面绕了一个360度的湾。


如果在秋天收获的时候,满贩的水稻一片金黄,看上去一定美极了。

老黄 发表于 2009-11-24 15:38:50

这是秦岭山区,基本上是两山夹一谷,中间是一条河流。



柿子树上的柿子熟了,好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上。



山里面的水看起来是清的,表示着这里的植被是好的。

老黄 发表于 2009-11-24 15:41:25

在陕西省旬阳县东北部与湖北省郧西县、陕西商洛镇安县接壤的潘家河上游有一个名为“红军”的乡,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



红军乡以在这里有两位红军烈士:尚班长和高中宽指导员而得名,是解放后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为了纪念革命先烈,1977年4月25日“红军纪念馆园区” 建成。据悉,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旬阳县委县政府又投资2400万元,在红军乡红军村红军沟口重新修建“红军纪念馆园区”。



纪念碑的碑座上四周崁入着若干汉白玉的浮雕,全部是关于当年红军的内容。

老黄 发表于 2009-11-24 15:41:3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在南秦岭山区开辟了以陕南旬阳、镇安、柞水,湖北郧西及河南淅川为中心的鄂豫陕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5年10月,由鄂陕豫游击部队合编的红25军七十四师遭遇国民党军队围剿,被迫转移。红军部队沿汉江向西撤退途中,特务队二班14名战士就驻扎在郧西与旬阳交界处的旬阳县红军乡碾子沟寨沟村。

当时的秦岭山区,缺医少药,老百姓有病,只有求神问鬼,禳灾医病。红军特务队指导员高中宽出身中医世家。在寨沟村驻扎期间,高指导员为村民治病,常常药到病除,被老百姓视为可以包治百病的神医。就这样,红军战士很快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14名红军战士在深山老林里的反围剿斗争也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国民党驻军注意。第二年夏天,国民党安康守军组织300余名团练进入碾子沟,对红军特务队展开围剿。高中宽带领红军战士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被围困在碾子沟后面山梁上。14名战士先后有12人阵亡。高中宽和一位姓尚的班长被围困在村子后面的九龙山顶。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高指导员和尚班长飞身从山顶跳入碾子沟谷底,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与红军战士结下深厚情谊的寨沟村百姓忍泪收拾起烈士遗骨,就地掩埋,并在墓前立起一块墓碑,上面写上“红军烈士之墓”。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村民像敬奉神明一样,带上香蜡纸裱,前来祭祀。村里有人头疼脑热,也跪拜在活着时为他们治过病的红军墓前,祈求治病良方。

当地的老乡在九龙山顶的崖壁上挂满了红布。这些披红,是老百姓还愿时送的。


寨沟村老百姓把牺牲红军战士敬若神明的消息传出后,国民党军队先后三次派部队掘坟。为了保护红军墓,村民灵机一动,把“红军战士之墓”的墓碑换成“民国得道八路军故医官之墓”的石碑。

有一次,国民党安康守军派了一个旅的敌军,刚到寨沟村那天晚上,村里一名中年男子装成灵魂附体,满村乱窜,逢人便说,他是红军老祖高中宽,听说有人要挖他的坟,谁要敢动坟上一根草,就带他去阴曹地府见阎王。村上有德高望重的老人,也纷纷对前来掘坟的国民党军队旅长张子非和孙绍红说,红军老祖显灵了,如果挖了红军老祖的坟墓,就会大难临头。第二天,张子非和孙绍红果然头疼得要命。于是又有人建议,让他们到红军老祖墓许愿,如果红军老祖能治好他俩的病,就不要掘坟,如果病不见好,就让他们把坟挖掉。

据说张子非和孙绍红许完愿后,头真的就不疼了,红军老祖墓也就躲过了这一劫。后来,国民党又派来两拨人马掘坟,老百姓用同样的办法保住了红军墓。

1949年旬阳解放后,当地百姓在红军墓前建起一座“红军老祖庙”。庙里供奉的两尊神像,就是身穿红军军装,头戴八角帽的红25军七十四师特务队教导员高中宽和特务队二班尚班长,尊塑像前还立有一块“红军老祖之神位”的牌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碾子沟一场大水,“红军老祖庙”被冲毁,红军老祖墓依然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破四旧,禁止群众到“红军老祖墓”烧香,老百姓就把“红军老祖”的牌位供在家里,和秦岭山区民间敬奉先祖的“天地宗亲”牌位摆放在一起。



老乡把这座红军坟叫红军老祖墓,当年有个农民叫林振荣,腿上生了连疮,一直看不好,绝望中去跪“红军老祖”坟,恳求保佑,去了数回,连疮竟渐渐地痊愈了。林振荣确信这是“红军老祖”显灵,于是最早发起成立“红军老祖香火会”,募捐资金,自然响应者众。老百姓就在九龙山下,碾子沟口,为红军老祖重修了坟茔,高筑了祭坛,并请人撰文勒碑,以志民心。此后,逢年过节,月逢初一、十五,十里八乡的人必到坟前祭奠,竟习以为俗,香火一直绵延到眼前。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因势利导,使迷信的色彩越来越淡,使纪念的意义越来越浓。因了这个缘故,红军老祖墓所在的碾子沟,改叫了红军沟;所在的安家村,改叫了红军村;所在的潘家河,改叫了红军河;所在的丰积乡,改叫了红军乡。



把牺牲的红军战士当神仙一样供奉,好像全国除了这里还要一处,在福建金门对面的大陆的一个村子有一座解放军庙,也是老乡为了纪念已经牺牲的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而塑立的。

好像为了印证传说一样,冒着大雨,我们看到一位年轻人前来祭拜。“劈劈叭叭”的鞭炮声在空中爆裂,在山谷激起闷闷的巨响。他虔诚地点燃香蜡,烧过黄裱,长跪在红军墓前面,中念念有词,我们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只是为他的虔诚而感动,我默默地立在他的后面,肃立弯腰致敬。这位年轻人礼毕,看到我们以后反而不解的问:你们怎么不拜?

我一下子无语了。

老黄 发表于 2009-11-24 15:45:06

虽然地处偏远,红军乡的建设还是在不断的改变着,老房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新式的小洋楼。



在路上我们看到有一处村庄,在一片新楼房的包围下居然还有一处老式的门楼,没有时间走近细看,正好远远用照相机摄了下来。



回到蜀河镇,我一直在想,追根溯源中国本土宗教中的神,其实都是虚无缥缈的虚幻,而红军乡的老百姓把原本是肉体凡身的红军战士推向神的境界,大抵仅仅是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前做过不少好事、善事的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的一种感戴和怀念方式吧!

11月1日下午,我们就要离开蜀河镇了,也许我以后不会再来这里,但是这两天的经历会使我终身难忘。

老黄 发表于 2009-11-24 15:50:28

在蜀河大桥头坐上回白河的面的,看看时间尚早,我们就直接来到白河县城。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大巴山东段。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省郧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接壤, 西与旬阳县相连。位于秦头楚尾,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



白河县盘山而建,可以与重庆媲美,县城里面没有看到一辆自行车,估计是“山坡要推,下坡要拉”。



上行的列车是在白河县城西部8公里的地方,从县城里面坐车过去每人5元。白河县的火车站还是70年代修建襄渝铁路的时候建的。



我们是坐k262先去十堰车站的,k262从白河是17:56开,19:05到达十堰。在十堰火车站我们吃了一顿晚饭后,从容不迫地再进站,上了k8122次从十堰——汉口的快速列车,20:46开,第二天清早5:17到,坐票42,卧铺中85元。


请看其他几集:
探寻鄂豫陕三省交汇点之(一)白浪镇荆紫关
http://www.5zl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17
探寻鄂豫陕三省交汇点之(二)白河县和蜀河古镇
http://www.5zl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66
神经在鄂豫陕三省流浪过程秘密曝光
http://www.5zl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83


门紫 发表于 2009-11-28 16:09:31

老黄,不走寻常路,
呵呵,好地方要大家分享啊

翔宇 发表于 2009-12-3 08:47:19

顶~~~~~~~~~~~~~

翔宇 发表于 2009-12-3 08:47:33

顶~~~~~~~~~~~~~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探寻鄂豫陕三省交汇点之(二)白河县和蜀河古镇

www.5zls.com